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瑞

作品数:12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皮瓣
  • 3篇瘢痕
  • 3篇基因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足
  • 2篇逆行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
  • 2篇纤维细胞
  • 2篇小腿
  • 2篇溃疡
  • 2篇基因表达
  • 2篇肌皮
  • 2篇肌皮瓣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带蒂
  • 1篇带蒂皮瓣
  • 1篇带蒂皮瓣修复
  • 1篇蒂皮瓣

机构

  • 12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12篇郭晓瑞
  • 11篇吴志远
  • 11篇黄海华
  • 8篇彭智
  • 5篇梁杰
  • 4篇张培华
  • 3篇贾振华
  • 3篇韦有万
  • 2篇唐红伟
  • 2篇李谨
  • 1篇罗少军
  • 1篇郝新光
  • 1篇王香梅
  • 1篇卢玲
  • 1篇李小川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6月,收治11例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78岁,平均52岁。其中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创面2例。术中头皮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0.5 cm×9.0 cm~18.0 cm×15.0 cm,颅骨外露范围9 cm×8 cm~17 cm×14 cm;颅骨外板凿除后采用人工真皮修复,并于术后2周行二期自体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一期术后1周换药时见人工真皮下肉芽生长及类真皮组织生长;二期术后植皮均成活。10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除1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6个月复发外,其余患者皮片色泽可,质地柔韧平整,无破溃、坏死发生。结论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李小川吴志远黄海华郭晓瑞
关键词:人工真皮创面修复
隐匿阴茎的诊断与整复矫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对58例隐匿性阴茎患儿的诊断与治疗,了解外科手术对儿童隐匿性阴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治疗58例隐匿性阴茎患儿。年龄2~15岁。阴茎长度0.8~2.8cm。据阴茎体外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9例,中度26例,重度23例,并据其不同程度的解剖特征采取相应的手术矫治。结果 58例患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阴茎比术前延长2~3cm。随访3个月~2年,均解除包茎,排尿正常,阴茎外观亦满意。3例肥胖患儿因耻骨前脂肪大量堆积,短期内影响外观,但随着阴茎生长发育,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改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儿童隐匿性阴茎手术治疗的重要前提。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患儿阴茎长度,改善排尿症状和阴茎外观。
梁杰郭晓瑞吴志远黄海华彭智
关键词:隐匿性阴茎手术治疗儿童
胎儿和成人皮肤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胎儿皮肤创伤后无瘢痕愈合是胎儿发育过程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其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目的:运用人类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胎儿及成人正常皮肤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特征和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选择人胎儿(孕20~24周)皮肤和成人(18~48岁)皮肤各10例,提取各标本的总DNA与RNA,制成荧光标记的cDNA探针,与含10724个人类靶基因的芯片杂交,经扫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种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高通量地揭示了胎儿及成人正常皮肤基因信息的差异表达。与成人正常皮肤比较,胎儿皮肤基因显著差异表达83个,已明确功能基因26个,涉及多种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说明胎儿与成人正常皮肤差异表达基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胎儿创伤的无瘢痕愈合。
吴志远郭晓瑞黄海华段红梅彭智梁杰
关键词:胎儿成人皮肤基因芯片基因表达
应用逆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下肢中、下1/3软组织缺损采用逆行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进行修复5例。结果5例肌皮瓣成活,软组织缺损区形态与功能修复良好。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修复下肢中、下1/3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彭智吴志远黄海华郭晓瑞贾振华
关键词:腓肠肌肌皮瓣小腿
糖尿病足病因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0年
彭智黄海华郭晓瑞吴志远梁杰
关键词: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足部感染外伤性截肢神经异常下肢远端
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应用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在9只新西兰大白兔兔耳腹侧做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侧6个,共108个,其中形成增生性瘢痕92个,瘢痕形成率为85%。实验分3组:每只兔耳靠前3个创面涂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右耳靠后3个创面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创面上皮化后立即涂药,每日1次,左耳靠后3个创面自然愈合。分别在术后28,42,63,90d,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瘢痕组织的厚度、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涂抹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使增生性瘢痕体积缩小、厚度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减小、胶原纤维表达减少。尤以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
彭智唐红伟黄海华郭晓瑞韦有万吴志远张培华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皮肤组织工程
自体游离皮片移植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无论是采用轴型皮瓣还是随意皮瓣修复糖尿病足病都难以保持良好的血供,皮瓣存活困难,且供瓣处又形成一个新的创面,难以愈合。如行局部皮瓣转移容易造成皮瓣血供不好,引起皮瓣坏死。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皮片移植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2例,其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54.5(35~83)岁。糖尿病史3个月~23年,平均12年;糖尿病足坏疽病程20d~2.5年,平均7个月。经全身抗炎、降糖治疗及创面处理,溃疡创面为肉芽覆盖时,视创面部位、大小等用滚轴式取皮刀在自体供皮区取刃厚或薄中厚皮片后采用打包法植皮或邮票状植皮,用无菌棉垫加压包扎,石膏托固定患肢,保证移植皮片与肉芽创面紧密接触。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行一期局部清创、二期植皮,植皮区未发生严重感染或因创面生长不良而形成新的溃疡。其中83例植皮后全部皮片成活,创面愈合出院。19例植皮创面少量皮片未成活,经换药或补植后迅速控制,创面愈合出院,平均历时(21±7)d。院外获随访89例,随访时间3个月~3.5年,平均15个月。3例原位溃疡复发,5例其他部位新发溃疡,余患者病足均能自行或借助拐杖条件下满足站立、行走等功能要求。说明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方法。
吴志远梁杰郭晓瑞黄海华郝新光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溃疡游离皮片
应用小腿内侧逆行带蒂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 报告应用小腿内侧的逆行带蒂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到2008年5月,对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足底皮肤缺损的12例患者,采用小腿内侧逆行带蒂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7 cm~13 cm×12 cm.结果 术后皮瓣远端血运障碍出现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治愈1例,行二期手术修复1例,其余10例皮瓣均完全存活.经6~1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良好,质地优良,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皮支逆行的带蒂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效果满意.
彭智贾振华黄海华郭晓瑞韦有万李谨吴志远张培华
关键词:足底小腿内侧皮瓣
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反义RNA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人端粒酶催化亚基与c-myc在喉鳞状细胞癌中有密切的相关性。目的:构建含有c-myc启动子的人端粒酶催化亚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在细胞中表达后对细胞增长的影响。方法:按照人工合成中反向转录的方法设计基因合成引物,用复式PCR获得目的片段ashTERT(322bp)。将片段ashTERT克隆到pUC57(2.7kb)克隆载体,然后热激转化到E.coli感受态细胞中,菌检、PCR、鉴定阳性克隆后,菌液放大培养,提取质粒pUC57-ashTERT,然后对质粒进行测序。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穿梭载体pshuttle-CMVneo上,然后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ashTERT。转入293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与结论:提取质粒pUC57-ashTERT,测序符合序列要求。质粒pUC57-ashTERT转入293细胞后,成功构建了有较强感染能力的含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彭智贾振华唐红伟黄海华郭晓瑞韦有万王香梅张培华
关键词:人端粒酶催化亚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腺病毒
MicroRNA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Micro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调控性小分子RNA,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转录后抑制靶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人血清中稳定存在一定水平的miRNA,并且血清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说明血清miRNA可以作为肿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郭晓瑞吴志远黄海华罗少军梁杰
关键词:MICRORNA基因调控疾病分子标志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