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智

作品数:54 被引量:230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皮瓣
  • 8篇瘢痕
  • 8篇外科
  • 7篇细胞
  • 6篇血管
  • 6篇基因
  • 5篇手术
  • 5篇缺损
  • 4篇脂肪移植
  • 4篇腓肠
  • 4篇小腿
  • 3篇血管瘤
  • 3篇增生
  • 3篇增生性瘢痕
  • 3篇周围神经
  • 3篇自体
  • 3篇自体脂肪
  • 3篇显微外科
  • 3篇肌皮
  • 3篇肌皮瓣

机构

  • 45篇广东医学院附...
  • 13篇广东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4篇彭智
  • 20篇梁杰
  • 10篇罗少军
  • 10篇黄海华
  • 9篇张培华
  • 9篇吴志远
  • 8篇郭晓瑞
  • 6篇刘双意
  • 6篇贾振华
  • 6篇韦有万
  • 5篇张文广
  • 5篇谭宏昌
  • 4篇唐红伟
  • 4篇曾荣
  • 4篇李平
  • 4篇陈航
  • 4篇王香梅
  • 3篇银桂彬
  • 3篇张芹
  • 3篇廖进民

传媒

  • 9篇广东医学院学...
  • 7篇中华显微外科...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2篇现代康复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广西医学
  • 1篇现代护理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军医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1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5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2 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进 行解剖, 对腓肠神经及其 营养血管进行详细观 测。 结果  吻合型腓 肠神经占531 % ;非吻合型占469 % 。该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 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 ±15)c m 由腘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 ±03 ) m m ,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 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 其外径分别为(08 ±04) m m 和(08 ±03) m m 。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 结论 可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
林炎生廖进民魏建华陈海芳陈应佳彭智刘双意孔禄生
关键词:腓肠神经皮瓣
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应用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在9只新西兰大白兔兔耳腹侧做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侧6个,共108个,其中形成增生性瘢痕92个,瘢痕形成率为85%。实验分3组:每只兔耳靠前3个创面涂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右耳靠后3个创面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创面上皮化后立即涂药,每日1次,左耳靠后3个创面自然愈合。分别在术后28,42,63,90d,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瘢痕组织的厚度、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涂抹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使增生性瘢痕体积缩小、厚度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减小、胶原纤维表达减少。尤以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
彭智唐红伟黄海华郭晓瑞韦有万吴志远张培华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皮肤组织工程
细胞周期蛋白E在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55例患者按瘢痕增生时间分为5组:A组11例(1-3个月),B组12例(4-6个月),C组10例(7-9个月),D组10例(10-12个月),E组12例(12个月以上),以12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E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E表达为阴性;在不同病理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E的表达均增强(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E可能促进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黄谦彭智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E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在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属于真性肿瘤,是研究血管发育的疾病模型,通常存在异常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目前关于血管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繁杂,疗效不明确,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较佳的治疗途径,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综述探讨RAS与血管瘤发病机制的影响,为研究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
张芹彭智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卡托普利普萘洛尔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应用的体会被引量:7
2009年
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整形外科中的实施步骤及意义。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整形外科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对整形外科疾病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从知道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的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迅速实现整形外科专业的教学目标。
梁杰吴泽勇彭智张培华
关键词:LEARNINGPBL教学法整形外科
隐匿阴茎的诊断与整复矫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对58例隐匿性阴茎患儿的诊断与治疗,了解外科手术对儿童隐匿性阴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治疗58例隐匿性阴茎患儿。年龄2~15岁。阴茎长度0.8~2.8cm。据阴茎体外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9例,中度26例,重度23例,并据其不同程度的解剖特征采取相应的手术矫治。结果 58例患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阴茎比术前延长2~3cm。随访3个月~2年,均解除包茎,排尿正常,阴茎外观亦满意。3例肥胖患儿因耻骨前脂肪大量堆积,短期内影响外观,但随着阴茎生长发育,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改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儿童隐匿性阴茎手术治疗的重要前提。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患儿阴茎长度,改善排尿症状和阴茎外观。
梁杰郭晓瑞吴志远黄海华彭智
关键词:隐匿性阴茎手术治疗儿童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分析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32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观测。临床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最大面积8 cm×13 cm。结果吻合型腓肠神经占53.1%;非吻合型占46.9%。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1.5)cm的位置由腘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0.3)mm。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其外径分别为(0.8±0.4)mm和(0.8±0.3)mm。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临床应用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可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等软组织缺损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
彭智梁杰廖进民李平张文广吴志远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
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及临床观察
1999年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近5年上肢骨折60例,并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在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另一组则不进行康复治疗,制动期后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上肢骨折在制动期内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者。结论:上肢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
陈航彭智
关键词:上肢骨折康复医学骨折损伤
人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中长非编码RNA的差异表达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肥胖导致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在内的诸多疾病,因此深入理解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对于肥胖的防治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对于脂向分化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微小RNA上,对于长非编码RNA在脂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且知之甚少。目的:获得脂向分化过程中差异倍数明显的长非编码RNA,并进一步筛选在脂向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长非编码RNA进行验证。方法:取人腹部皮下脂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脂肪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进行成脂诱导分化,通过微阵列技术对脂向分化过程中0,5,12 d长非编码RNA及mRNA差异性表达量进行统计,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报告筛选出呈现明显差异性表达的长非编码RNA,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脂向分化过程中以差异倍数1.5(P<0.05)为标准,上调长非编码RNA的数量5 d vs.0 d 748个,12 d vs.0 d 847个,12 d vs.5 d 593个;下调长非编码RNA的数量5 d vs.0 d 828个,12 d vs.0 d 1 113个,12 d vs.5 d 750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28个长非编码RNA中根据诱导0,5,12 d差异表达倍数较高且其靶基因可能是已知的与成脂相关的基因中,筛选出3个长非编码RNA:AK304548、BP216319、DA852857。通过PCR验证结果显示AK304548、BP216319及其靶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与微阵列测序结果相符,预示其在脂向分化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岳文峻王香梅张芹黄海华韦有万彭智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
四肢瘫/截瘫的下肢功能重建研究进展
2006年
梁国恩罗少军彭智
关键词:截瘫患者四肢瘫感觉运动功能周围神经神经转位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