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秋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研究及心电生理特点
- 第一部分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及与右室起搏相比起搏心电图特点 背景: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生理性起搏模式,但存在操作困难,长期阈值升高等局限性。左束支走行于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分布范围较广,为起搏左束支提供了可能性。 ...
- 李玉秋
- 关键词:右室起搏起搏心电图
- 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01至2013-10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远程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患者215例,平均年龄(62.3±14.3)岁,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7例。共有54名临床医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为便于分析,根据患者随访调查CIED的不同,将患者和临床医生各分为植入起搏器(PM)组110例和30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组54例和10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组51例和14名。患者需在入选后3个月时进行1次院内常规随访,记录临床医生随访患者使用时间。此外,患者还需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选后3、6个月时传输CIED信息完成Carelink远程随访。在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时收集医生数据查看时间,在6个月随访时针对Carelink远程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名临床医生均认为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操作简单,容易使用。有147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院内常规随访,临床医生院内常规随访平均时间为(14.8±8.4)min;150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Carelink远程随访平均时间为(8.2±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容易,操作简单,满意程度高,可以节约随访时间。
- 李玉秋陈柯萍宿燕岗刘少稳项美香沈法荣刘兴斌汤宝鹏刘启明齐向前张澍
-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V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 殷康华伟丁立刚李玉秋金汉顾敏薛聪张澍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除颤器植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