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刚
-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次行CRT植入的202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和电话随访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根据入院FT3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FT3≤4.08 pmol/L(67例)、4.09 ~4.71 pmol/L(68例)和>4.71 pmol/L(67例)3组.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临床终点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FT3水平对临床终点的预测作用.结果 基线数据显示FT3≤4.08 pmol/L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血钠、吸烟史、饮酒史、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比例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T34.09 ~4.71 pmol/L组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率最低(P=0.022、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FT3≤4.08 pmol/L组为参照,FT34.09 ~4.71 pmol/L是全因死亡(HR =0.220,95% CI:0.069 ~0.700,P-0.011)和心衰再住院(HR=0.490,95% CI:0.241~0.996,P=0.049)的独立保护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HR=1.043,95% CI:1.004 ~1.083,P=0.031)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T3 4.09~4.71 pmol/L的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最低.
- 糜家睿刘志敏杨绳文华伟陈柯萍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风险评估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 糜家睿刘志敏杨绳文吴灵敏华伟陈柯萍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
-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1998年11月,92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入选。起搏器植入术前行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时记录未起搏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传统双腔起搏组患者平均心室累积起搏比例为(90.1±4.0)%,平均随访时间为(3.3±0.5)年。起搏组患者自身QRS时限由术前(874-9)ms增加到随访时的(94±10)ms(P〈0.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464-3)mm增加到(50±4)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0.63±0.04降低到0.57±0.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搏器植入时老龄(〉65岁)(OR3.41,95%CI1.07~10.90,P=0.04)、长期RVA起搏(OR3.91,95%CI1.10~13.89,P=0.03)和冠心病史(OR7.33,95%CI1.09~50.29,P=0.04)是QRS时限增宽(〉7ms)的独立预测因素。对照组各指标随访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可能引起自身QRS时限增宽,提示RVA起搏引起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和/或心室肌传导功能损害。起搏器植入时老龄、RVA起搏和冠心病史是自身QRS时限增宽的独立预测因子。
- 丁立刚华伟陈柯萍张澍王方正陈新
- 关键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预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其余67例为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对比HEAL评分与EARRN评分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法评价拟合优度;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评分患者的临床终点。结果:建模组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R=1.137,95%CI:1.072~1.205,P<0.001)、大内皮素-1(HR=1.934,95%CI:1.066~3.507,P=0.03)、左心房前后径(HR=1.045,95%CI:1.007~1.084,P=0.0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HR=2.583,95%CI:1.331~5.013,P=0.005)是CRT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β偏回归系数建立HEAL评分,根据分值划定患者危险分级:<4分为低危,4~10分为中危,>10分为高危。低、中、高危分级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9~0.809)和0.708(95%CI:0.539~0.878),该评分可良好地区分不同危险分级患者的临床预后(Log-rank检验,建模组P<0.001,验证组P=0.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较好(P=0.952)。对367例患者分别采用HEAL评分与EARRN评分,发现HEAL评分(AUC:0.763,95%CI:0.692~0.833)较EARRN评分(AUC:0.602,95%CI:0.517~0.687)区分度更高。结论:HEAL评分能有效地预测CRT患者不良预后,区分度优于EARRN评分,对于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 杨绳文刘志敏刘尚雨丁立刚陈柯萍华伟张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入选86例CRT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分为反应组(n=43)和无反应组(n=43)。比较两组患者CRT植入后不同时期QRS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 Te间期)等复极离散度指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结果:反应组患者术后1年QRS间期和Tp Te间期较术前和术后<24 h明显缩短(P均<0.05),而无反应组各时期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中,反应组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早搏连发(PVC runs)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无反应组[lg PVCs:(1.78±0.77)vs(2.73±0.61);lg PVC runs:(0.64±0.48)vs(1.98±0.72),P<0.05]。分别对CRT术后lg(PVCs)和lg(PVC runs)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后<24 h的Tp Te间期是lg(PVCs)和lg(PVC runs)的独立预测因素(B=0.143,比值比=1.154,P=0.001;B=0.122,比值比=1.047,P=0.001)。结论:CRT心室逆重构可以减小复极离散度,降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术后当天的Tp Te间期时限对CRT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预测意义。
- 薛聪华伟蔡迟丁立刚牛红霞王靖张澍
-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治疗跨壁复极离散度
-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V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 殷康华伟丁立刚李玉秋金汉顾敏薛聪张澍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除颤器植入型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目的:①评价CRT疗效及并发症,探讨CRT无反应者和超反应者原因,BNP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以及MDCT在CRT治疗中的价值。②评价基于IEGM的AV/PV和VV间期优化方法与标准超声多普勒优化方法效果的相关性。③评...
- 丁立刚
- 关键词:心力衰竭电极刺激心脏再同步血流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
- 丁立刚华伟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右束支传导阻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