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忠
-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连接一次性活检钳转化为热活检钳的装置在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发明一种装置用于连接COOK一次性活检钳,研究其物理性能与一次性热活检钳的差别,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发明新装置连接COOK一次性活检钳,收集各部位电阻,与一次性热活检钳做对比研究;初步应用于消化道小息肉的治疗,评价实际效果。结果(1)新装置连接COOK一次性活检钳后和奥林巴斯一次性热活检钳,组内整体导电性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导电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器械整体电阻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新装置电阻较奥林巴斯一次性热活检钳稍低,导电功率可能稍有增大,治疗过程中相应模式的功率数值可稍下调;(4)COOK一次性活检钳头部导电长度为12 mm,奥林巴斯一次性热活检钳导电长度为9 mm,导电长度较长可能导致暴露不佳的部位因为器械颈部导电而误伤,治疗中应确保病变显露良好;(5)新装置初步应用于胃、大肠多发小息肉治疗中,其初步治疗效果与一次性热活检钳相当,但缺少两种器械应用方面的统计学分析;(6)能明显减少相同条件病变治疗的实际费用,值得推广。结论新发明的装置在性能和治疗效果方面与一次性热活检钳类似,可明显减少相同治疗方案的费用,值得推广。
- 黄耀奎黄小萍林燕娟王小忠
- 关键词:内镜治疗息肉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其是否有助于经验欠缺内镜医生诊断。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经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存在病变的480处病灶,以病理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选取3名内镜阅片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阅片。选取40名实习内镜医生,简单培训后,随机选取80处WLE图片和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ME-NBI)图片举办阅片会,采用实时投票判断病变性质。结果 ME-NBI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 9%(470/480),96. 8%(120/124),98. 3%(350/356),1. 7%(6/356),3. 2%(4/124); WLE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1. 7%(440/480),80. 6%(100/124),89. 9%(320/356),10. 1%(36/356),19. 4%(24/124),ME-NBI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WLE(χ2=18. 989,16. 104,15. 859,P <0. 05),其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明显低于WLE(χ2=22. 772,16. 104,P <0. 05)。40名内镜实习医生的ME-NBI阅片诊断结果明显优于WLE(t=11. 467,16. 188,P <0. 05)。结论 ME-NBI筛查早期胃癌,准确度度令人满意,且对于经验不足的医生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谢德金王小忠孙晓丹郑楚发
- 关键词:胃肿瘤胃镜检查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被引量:2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资料、术后恢复和随访资料。结果最终纳入376例患者,一期缝合组339例,留置T管引流组37例。与T管引流组相比,一期缝合组的手术时间[(120.0±39.1) min比(165.8±49.9) min],总住院时间[(10.4±5.2) d比(14.8±6.0) d]、术后输液天数[(4.5±2.8) d比(8.9±4.6) d]及术后住院时间[(5.1±3.2) d比(9.9±4.8) d]缩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2%比16.2%)及总费用[(20334.1±8013.2)元比(23762.0±6776.4)元]降低(P<0.05)。 T管引流常用于术前总胆红素水平高、存在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或胆总管扩张明显的患者。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安全、可行,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更具微创优势。
- 郑楚发王小忠黄耀奎谢锷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T管引流
-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基于中国多中心数据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结果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张越季刚陶凯雄梁晖雷三林钟晓刚王小忠俞金龙陈超赵景林郑权王强罗喻文李勇王俊江
- 关键词:胃癌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体会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病灶直径0.5~4.0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 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黄耀奎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癌前病变息肉早期癌
- 13C- BUT与血清Hp抗体检测在上消化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血清Hp抗体相对于13C-UBT的诊断效能,指导Hp非侵入诊断的合理选择;探讨13C-BUT DOB值的意义、Hp感染与上消化道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初诊同时行13C-UBT和血清Hp抗体检测患者共328例,以13C-BUT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判断Hp抗体水平合理的阳性临界值;在本院同时行13C-UBT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658例,对DOB值与上消化道病变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13C-UBT定性结果与上消化道病变行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内镜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1)13C-UBT的DOB值与血清Hp抗体水平存在线性关系,但拟合度不高(r=0.375,P<0.01)。(2)当血清Hp抗体参考值为0~18AU/mL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为86.9%,特异性为74.7%,诊断效能与13C-BUT拟合度较佳(AUC=0.817),可以作为Hp诊断的有效补充。(3)13C-UBT的DOB值与上消化道各类病变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66~0.593)。(4)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Hp感染的相关因素,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感染风险逐步升高(GU:P=0.012、β=0.510、OR=1.665;DU:P<0.01、β=0.456、OR=1.578),该类患者应常规检测Hp。结论 (1)13C-UBT的DOB值与Hp抗体水平存在线性关系,Hp抗体检测效能参考范围为0~18AU/mL时与13C-UBT拟合度较佳,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1)DOB值高低与上消化道病变病变程度无相关性,建议13C-UB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以定性判读,不推荐分档判读。(3)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应常规检测Hp,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 黄耀奎陈乐川黄小萍叶晓丹王小忠
- 关键词:上消化道病变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体会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的33例上消化道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3例患者包括食管病变8例(其中1例合并有食管胃结合部病变),食管胃结合部病变3例(其中1例合并有胃底病变),胃病变19例(其中2例病变多发),十二指肠病变3例。术后病理分别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样息肉3例,囊肿1例,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7例,轻到重度非典型增生7例,早期癌1例。病灶直径0.5~3.5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者联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20~120(中位数45)min,出血量2~5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33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间质瘤的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 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黄耀奎张晓鹏
-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病变
- 血清IL-1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血清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不同时段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A组)、术后1d(B组)、术后7d(C组)血清中的IL-17浓度,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术前、术后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 A组、B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B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肿瘤神经束侵犯有关(P〈0.05),T4b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T1~3、T4a患者(P〈0.05),低分化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Ⅲ期患者血清IL-17浓度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有肿瘤神经束侵犯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无侵犯患者(P〈0.05)。IL-17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脉管有无侵犯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其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 张晓鹏王小忠彭启全谢锷
- 关键词:IL-17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