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启全 作品数:28 被引量:137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调节性T细胞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背景与目的:
目前尽管过继免疫治疗对某些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在其他大部分肿瘤包括肝癌的治疗中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与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缺乏共刺激因子、体外培养的效应细胞活性下... 彭启全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 肝细胞肝癌 预后 过继免疫治疗 文献传递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和吸痰术在抢救重症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吸痰术在抢救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床边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吸除气道分泌物等气道管理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术后肺通气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吸痰术在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郭湖坤 廖清高 陈纪平 彭启全关键词:经鼻气管插管 呼吸衰竭 纤维支气管镜 两种胆肠内引流术与胆道逆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比较不离断空肠的胆肠吻合术与传统的Roux-en-Y胆肠吻合术预防胆道逆行感染的效果。方法16只Begle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不离断空肠的胆囊空肠吻合(不离断空肠组)和Roux-en-Y胆囊空肠吻合(离断空肠组)。检测术前肠襻和术后12周胆支肠襻内细菌的类别以及吻合口的胆道压力。分析手术前后两组肠襻内细菌类别的变化和术后两组间细菌类别、吻合口胆道压力的变化。结果术前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厌氧菌的检出率为37.50%、6.25%;不离断空肠组术后为62.50%、12.50%,离断空肠组术后为87.50%、75.00%;不离断空肠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390,1.000);离断空肠组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01);离断空肠组术后厌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不离断空肠组(p=0.041)。离断空肠组吻合口胆道压力明显高于不离断组(p<0.001)。结论不离断空肠的胆肠吻合术能更有效的抗胆道逆行感染。 王小忠 彭启全 梁力建关键词:胆管空肠吻合术 胆道感染 逆行感染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9 2014年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是影响SAP发生及转归的重要环节.早期发现及控制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有助于降低病死率。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作为细菌感染炎症的实验室指标,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郭湖坤 倪晓斌 彭启全 吴苏武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 重症急性胰腺炎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感染坏死 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总结应用腹腔镜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120例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治疗120例成年人Ⅰ~Ⅲ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痊愈。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疼痛,无伤口感染。术中发生合并症12例。随访复发1例。结论腹腔镜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功能丧失少、复发率低的优点。但该术式与传统的疝修补术比较,其治疗费用及对手术技巧的要求均较高,且在开展本术式的初期阶段手术时间(单侧疝)较长是其缺点。 王小忠 谢锷 洪伟勤 彭启全 黄耀奎关键词:腹股沟 腹腔镜 疝修补术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优势 2013年 1983年Semm报道了首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此术式开展以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器械设备的更新,其以患者创伤小、痛苦轻、美观、康复快、手术视野开阔而成为治疗成人阑尾炎疾病的首选方法,。现对我科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148例阑尾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林桂兴 谢锷 彭启全 王小忠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开腹阑尾切除术 器械设备 手术技术 手术视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体会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病灶直径0.5~4.0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洪伟勤 王小忠 彭启全 黄耀奎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 癌前病变 息肉 早期癌 血清IL-1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血清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不同时段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A组)、术后1d(B组)、术后7d(C组)血清中的IL-17浓度,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术前、术后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 A组、B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B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肿瘤神经束侵犯有关(P〈0.05),T4b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T1~3、T4a患者(P〈0.05),低分化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Ⅲ期患者血清IL-17浓度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有肿瘤神经束侵犯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无侵犯患者(P〈0.05)。IL-17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脉管有无侵犯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其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张晓鹏 王小忠 彭启全 谢锷关键词:IL-17 结直肠癌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汕头市中心医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10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LR组,63例)和开腹手术组(OR组,37例)。LR组直肠前切除(Dixon)术44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Miles)术19例;OR组Dixon术26例,Miles术1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血浆VEGF水平。结果LR组术后患者血浆VEGF水平均缓慢上升,至术后第7天时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O.01):OR组术后第1天VEGF水平即较术前明显升高(P〈O.05)。LR组与OR组在术前1d和术后第1天VE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但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OR组VEGF水平显著高于LR组(均P〈O.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浆VEGF水平的短期影响较小。 谢锷 王小忠 林祥伟 黄耀奎 洪伟勤 彭启全 陈浩鑫 谢德金 廖文鹏关键词:直肠肿瘤 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有关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11项病例对照研究,累积病例2710例,对照3567例。根据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在等位基因比较(T vs C)[OR(95%CI)=1.18(1.01-1.39),P=0.036],纯合子比较模型(TT vs CC)[OR(95%CI)=1.39(1.02-1.90),P=0.038],显性模型(CT/TT vs CC)[OR(95%CI)=2.24(1.78-2.82),P<0.001]以及隐性模型(TT vs CT/CC)[OR(95%CI)=1.23(1.02-1.49),P=0.030]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发表偏倚评估均未见明显偏倚。结论在中国人群中,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或突变纯合子TT的人群罹患CRC的风险有所升高,而在显性遗传模型中,携带有CT/TT基因型的人群其CRC的易感性明显升高。 黄盛鑫 周军 李英儒 彭启全 谢锷 王小忠关键词:DNA损伤修复基因 XRCC1 肿瘤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