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波谱及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豆磷脂脂质体对培养的缺血心肌细胞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电镜观察被引量:2
- 1995年
- 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缺血模型,观察了大豆磷脂脂质体抗心肌缺血膜损伤的效应。结果显示,大豆磷脂脂质体具有明显减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细胞质膜缺损、线粒体肿胀、线粒体无定形颗粒沉积及心肌细胞膜酶(Ca^(++)、Mg^(++)-ATP_(ase))活性降低的作用。本研究提示,大豆磷脂脂质体具有保护心肌膜完整性及维护其功能的作用。
- 张友云董传仁汪长华戴冀斌宋健王晓云
- 关键词:膜损伤大豆磷脂脂质体心肌细胞
- 大鼠大脑皮质前生长抑素原mRNA神经元的生后早期发育──原位杂交研究被引量:2
- 1995年
- 以地高辛标记的前生长抑素原cRNA(P-P-SScRNA)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大鼠大脑皮质SSmRNA神经元的生后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旧皮质中的梨状皮质,以扣带回皮质为代表的中间皮质和新皮质中均存在SSmRNA神经元。2.SSmRNA神经元主要位于梨状皮质深层,从生后第1d(Pl)至生后第5d(P5)阳性细胞数增多,体积变大,至生后第10d(Pl0)细胞数有减少的趋向。3.扣带回皮质的SS基因表达较为恒定,从Pl至Pl0,阳性细胞较均匀地分布于除第1层以外的各层。4.新皮质SSmRNA神经元呈特定的板层状分布,生后第1d主要定位于颗粒下层(Ⅴ、Ⅵ层),至P5~Pl0,除仍占据颗粒下层外,颗粒上层亦出现较多淡染的阳性细胞。5,在个别大鼠,于生后第1d的新皮质中见到许多特殊阳性束状结构,该束的深部夹杂一些SSmRNA神经元。有的细胞突起与束平行,似有沿束向皮质表面迁移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出自同一前体原的SS14,SS28,SS28(1~12)可能均参与鼠脑早期发育的调节。
- 周兰仙韩爱民袁华胡家荦王丹王晓云章祖陈王亚威
- 关键词:大脑皮质原位杂交
- 强直电刺激大鼠海马-颞叶新皮质神经通路致癫癎放电中突触传递可塑性及其癫癎 靶行为的表达研究(英文)被引量:2
- 2000年
- 强直电刺激诱发大鼠急、慢性在体和离体脑片癫疒间模型。观察癫疒间电活动的突触可塑性以及癫疒间发作的行为表达特征。结果表明 :慢性癫疒间 大鼠原发性湿狗样抖的频率先增加后减少及潜伏期逐步缩短 ,并相继出现继发性湿狗样抖和“点燃”效应 ,称之为行为改变的可塑性 ,即“长时程”效应 ;急性在体癫疒间模型上反复强直电刺激海马 ,颞叶新皮质区细胞外场电位原发性后放的潜伏期逐渐缩短及幅度逐级增大 ,此效应在脑室内微量注射东莨菪碱后逐渐消失 ;离体脑片上强直电刺激海马 Schaeffer侧枝 ,CA1神经元膜电位原发性后放电及阵发性爆发放电的潜伏期明显缩短 ,表现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推测癫疒间发作行为的可塑性变化可能是复杂神经网络多级突触传递长时程效应的整体靶行为表现。
- 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刘维泽杨芳王晓云
-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强直电刺激癫痫
- 慢性颞叶癫痫大鼠行为、电图发作和核磁共振研究——海马-内嗅皮质颞叶新皮质通路被引量:15
- 2000年
- 目的和方法 :强直电刺激 (6 0Hz ,0 .4~ 0 .6mA ,2s)左、右侧背侧海马或中部颞叶新皮质制作慢性大鼠癫痫模型 ,观察大鼠行为、EEG、深部电图以及各脑区T2 (质子横向驰豫时间 )加权核磁共振成象 (T2 MRl)结构改变 ,研究海马 内嗅皮质 颞叶新皮质 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在诱发颞叶癫痫中的可能作用。结果 :右侧海马刺激组的原发性、继发性湿狗样抖动及癫痫“点燃”效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海马和左、右颞叶新皮质实验组 (P <0 .0 5 ,P <0 .0 0 1 ) ,部分脑区有不同程度T2 信号增强 ;少数颞叶新皮质刺激大鼠出现脑区T2 信号强度明显增强现象 ;各组脑区T2 MRI信号强度增强与行为发作和癫痫点燃效应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海马是颞叶癫痫发生和扩布的“发源地” ;而EC可能具有“门控”
- 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王晓云
- 关键词:海马内嗅皮质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