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岳枫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波谱及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癫痫
  • 5篇癫痫模型
  • 5篇磁共振
  • 4篇电刺激
  • 4篇海马
  • 4篇核磁共振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大鼠癫痫模型
  • 2篇电刺激诱发
  • 2篇强直
  • 2篇强直电刺激
  • 2篇急性
  • 2篇核磁
  • 2篇核磁共振成象
  • 2篇磁共振成象
  • 2篇大鼠海马
  • 1篇电图
  • 1篇电振荡
  • 1篇英文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湖北医科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唐岳枫
  • 7篇刘买利
  • 6篇韩丹
  • 5篇张先荣
  • 2篇刘维泽
  • 2篇尹世金
  • 2篇张先荣
  • 2篇李丽云
  • 2篇王晓云
  • 2篇杨芳
  • 1篇卓仁禧
  • 1篇江利
  • 1篇肖学宏
  • 1篇鄢国平
  • 1篇叶朝辉
  • 1篇徐海波
  • 1篇王耀明
  • 1篇孔祥泉

传媒

  • 2篇中国神经科学...
  • 2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3篇2001
  • 6篇2000
  • 2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靶向性聚天冬酰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被引量:6
2001年
用吡哆胺(PM)作为肝靶向基团,先与 DTPA双 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SuO-DTPA-OSu)反应生成含一个吡哆胺的DTPA单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SuO-DTPA-PM),再分别与α,β-聚(2- 羟乙基)-L- 天冬酰胺和α,β-聚(2-胺乙基)-L-天冬酰胺反应,合成了2类肝靶向性大分子配体,并制备了它们的Gd (Ⅲ)配合物.对所合成的大分子配体以及钆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配合物的弛豫率.初步测试大分子载体PHEA和PAEA及其钆配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了大分子配体在小白鼠体内分布和大分子钆配合物对大白鼠肝脏造影成像性能.结果表明,与临床广泛应用的小分子磁共振成像造影剂Gd-DTPA相比,以上2类大分子造影剂的驰豫率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具有较好的肝靶向性和肝脏成像对比度及清晰度.
鄢国平卓仁禧徐勉懿李丽云唐岳枫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钆配合物肝靶向吡哆胺造影剂
强直电刺激大鼠海马、中部颞叶新皮质诱发癫癎模型中电振荡与癫癎发生的关系研究(英文)被引量:9
2000年
在急性、慢性在体大鼠及离体脑片癫疒间 模型上观察 EEG、深部电图、神经元网络及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 ,研究中枢同步化电振荡行为在癫疒间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离体脑片 ( n=40 )上强直电刺激海马 Schaeffer侧枝 ,32 .5% CA1神经元全细胞记录呈现 3~ 1 0 0 Hz膜电位振荡 ,这种电振荡能促进细胞外场电位癫疒间 活动形式的转化。急性癫疒间 模型上 ( n=1 0 ,in vivo) ,反复强直电刺激海马或中部颞叶新皮质可诱发海马区 4~ 7Hz和中部颞叶新皮质 2 0 Hz( n=1 1 )深部电图电振荡。慢性强直电刺激大鼠背侧海马 ( n=1 2 )或中部颞叶新皮质 ( n=1 1 ) ,7~ 8d后出现这些脑区和 EEG电振荡活动的频率及幅度的增加。巨大 EEG节律性电振荡活动成为电图和癫疒间 行为性发作的先兆。说明过度激活海马 -内嗅皮质 -颞叶新皮质产生的同步化电振荡可能是颞叶癫疒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丹张先荣唐岳枫刘买利刘维泽杨芳
关键词:电振荡海马癫痫
核磁共振成像在大鼠癫痫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该文的主要工作是用核磁共振成象的方法研究活体大鼠急性和慢性癫痫模型大脑早期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癫痫发作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用扩散加权成象的方法研究了由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诱发的...
唐岳枫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象癫痫
文献传递
癫痫模型大鼠脑组织不对称损伤的MRI研究
<正>应用 MRI 研究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早期脑组织的不对称损伤及其与原发性湿狗样抖频率之间的关系.模型:雄性 SD 大鼠(20~30天).分为右侧海马组(n=4)和左侧海马组(n=4), 每天给予2s 电流刺激(60Hz...
唐岳枫张先荣韩丹尹世金刘买利
文献传递
慢性电刺激诱发大鼠癫痫模型中核磁共振检测信号异常的非对称性与特征性行为发作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本文旨在探讨内嗅皮质(EC)-海马环路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慢性强直电刺激大鼠右背海马(DH-PC)或右中部颞叶新皮质(MTNC),每日一次(60Hz,2s,0.4~0.6mA),连续7~10d。刺激DHPC(57.4%,8/14只)或MTNC(7.42%,10/14只)均能引起电极对侧出现非对称性脑区核磁共振(T2-WI)信号增强。组织学切片证实与扩大的侧脑室吻合,可能涉及脑实质结构的损伤。DHPC刺激组大鼠对侧脑损伤伴有高频原发性湿狗样抖(WEDS);MTNC刺激组大鼠对侧脑损伤伴有低频原发性WEDS。后者在第2个刺激日开始出现,持续到第10天以后。所有假电极组无脑区T2-WI信号和行为改变。我们推测,刺激HPC或MTNC所致癫痫性早期脑损伤具有同一种机制,涉及EC-HPC环路。刺激MTNC时,可能由于EC潜在的门控作用,削弱了进出EC-HPC环路通往新皮质的信息流,致使脑损伤明显时行为发作频度低。另外,非对称性脑损伤提示了颞叶癫痫的致痫灶的对侧易感特征。
韩丹张先荣唐岳枫刘买利尹世金
关键词:电刺激癫痫模型
大白鼠急性癫痫模型的DWI自身对照分析被引量:3
1999年
用核磁共振成象方法研究了由印防已毒素(picrotoxin) 诱发的大白鼠癫痫模型脑组织中水的双指数扩散现象.对模型诱发前后进行自身对照发现,在癫痫发作期间水扩散系数在全脑范围内特别在海马区和皮质区明显下降,同时快扩散部分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根据核磁共振理论,对扩散系数的这种变化做了解释.
唐岳枫刘买利叶朝辉张先荣韩丹
关键词:癫痫DWI核磁共振
强直电刺激大鼠海马-颞叶新皮质神经通路致癫癎放电中突触传递可塑性及其癫癎 靶行为的表达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0年
强直电刺激诱发大鼠急、慢性在体和离体脑片癫疒间模型。观察癫疒间电活动的突触可塑性以及癫疒间发作的行为表达特征。结果表明 :慢性癫疒间 大鼠原发性湿狗样抖的频率先增加后减少及潜伏期逐步缩短 ,并相继出现继发性湿狗样抖和“点燃”效应 ,称之为行为改变的可塑性 ,即“长时程”效应 ;急性在体癫疒间模型上反复强直电刺激海马 ,颞叶新皮质区细胞外场电位原发性后放的潜伏期逐渐缩短及幅度逐级增大 ,此效应在脑室内微量注射东莨菪碱后逐渐消失 ;离体脑片上强直电刺激海马 Schaeffer侧枝 ,CA1神经元膜电位原发性后放电及阵发性爆发放电的潜伏期明显缩短 ,表现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推测癫疒间发作行为的可塑性变化可能是复杂神经网络多级突触传递长时程效应的整体靶行为表现。
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刘维泽杨芳王晓云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强直电刺激癫痫
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被引量:25
1999年
目的 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 动物模型,探讨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的特点。方法 18 只SpragueDawly 大白鼠,随机分为4 组:A 组(6 只),非再通组;B、C、D组( 各4 只) ,分别于MCAO30 分钟、1 小时、2 小时后再通,于不同时间点作DWI和T2WI,通过后处理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像并计算感兴趣区的ADC、相对ADC(rADC)及DWI上高信号区的面积。结果 MCAO后15 分钟即在DWI上出现缺血区高信号,而T2WI示正常;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增加,范围扩大,6 小时内缺血区ADC及rADC呈不断下降趋势。MCAO30 分钟及1 小时后再通者,DWI上缺血区高信号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而MCAO2 小时再通者,缺血区均无缩小。结论 DWI对急性脑缺血非常敏感,为研究脑缺血及再灌注提供了定量的、无创的成像方法。
肖学宏孔祥泉江利王耀明徐海波李丽云唐岳枫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磁共振成像扩散
齿状回在慢性电刺激诱发大鼠颞叶癫痫中的可能作用被引量:2
2001年
本文探讨了齿的状回(DG)及海马(HPC)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可能作用。分别强直电刺激(60Hz,0.4~0.6mA,2s)大鼠右背侧海马(DHPC)和 DG制作慢性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深部电图及脑区T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T2-WI)的改变。发现DG刺激组大鼠的原发性湿狗抖频率明显低于HPC刺激组(P<0.05);其深部电图脑波的下均最高振幅也明显低于HPC刺激组大鼠(P<0.05),而HPC电图的电振荡发生率增加。另外,HPC刺激组大鼠呈现T2-WI高信号强度,而DG刺激组大鼠T2-WI信号强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表明,DG在内嗅皮质(EC)-HPC环路中可能起着某种“过滤器”的作用,限制来自于大脑皮层通过EC到达HPC的神经信息,一旦丧失该作用可以导致HPC的损害并发生颞叶癫痫。
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尹世金
关键词:海马齿状回癫痫
慢性颞叶癫痫大鼠行为、电图发作和核磁共振研究——海马-内嗅皮质颞叶新皮质通路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和方法 :强直电刺激 (6 0Hz ,0 .4~ 0 .6mA ,2s)左、右侧背侧海马或中部颞叶新皮质制作慢性大鼠癫痫模型 ,观察大鼠行为、EEG、深部电图以及各脑区T2 (质子横向驰豫时间 )加权核磁共振成象 (T2 MRl)结构改变 ,研究海马 内嗅皮质 颞叶新皮质 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在诱发颞叶癫痫中的可能作用。结果 :右侧海马刺激组的原发性、继发性湿狗样抖动及癫痫“点燃”效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海马和左、右颞叶新皮质实验组 (P <0 .0 5 ,P <0 .0 0 1 ) ,部分脑区有不同程度T2 信号增强 ;少数颞叶新皮质刺激大鼠出现脑区T2 信号强度明显增强现象 ;各组脑区T2 MRI信号强度增强与行为发作和癫痫点燃效应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海马是颞叶癫痫发生和扩布的“发源地” ;而EC可能具有“门控”
张先荣韩丹唐岳枫刘买利王晓云
关键词:海马内嗅皮质癫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