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隧道
  • 4篇交叠隧道
  • 3篇近距
  • 2篇地表沉降
  • 2篇地铁
  • 2篇应力
  • 2篇应力损失
  • 2篇预应力
  • 2篇预应力损失
  • 2篇青岛地铁
  • 2篇沉降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沉降规律
  • 1篇预应力锚
  • 1篇预应力锚固
  • 1篇元件
  • 1篇蠕变
  • 1篇蠕变变形
  • 1篇施工方
  • 1篇施工方案

机构

  • 7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济南轨道交通...

作者

  • 7篇李强
  • 5篇王渭明
  • 2篇曹正龙
  • 1篇孙琳
  • 1篇王秀艳
  • 1篇王国富
  • 1篇王冲
  • 1篇李金秋
  • 1篇赵凯迪
  • 1篇王洪
  • 1篇王建

传媒

  • 2篇铁道标准设计
  • 1篇铁道建筑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公路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交互影响效应,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李村站与3号线万年泉-李村站相互交叠区间隧道为工程原型。通过FLAC3D动态模拟和分析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规律可知: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趋势不同,埋深越大,受下穿施工影响越小,纵向变形逐渐由双峰沉降曲面向单峰沉降过渡;不同埋深下变形区域不同,埋深越大,变形区域逐渐由交叠隧道沿线向交叠区域中心发展;当埋深超过30 m时,下穿施工对地表影响较小;同时,提出不同埋深下地表沉降变形趋势经验公式。并结合工程应用验证上述分析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王渭明李强曹正龙孙捷城王冲
关键词:交叠隧道地表沉降
厚冲积黏性土层锚索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等效应变原理,将锚索与被锚固围岩分别由马克思韦尔体、开尔文体模拟,建立了一种考虑锚索与被锚固围岩之间耦合作用关系的新元件计算模型,并推导了其本构方程、蠕变方程、松弛方程,从理论上解释了锚索预应力损失与围岩变形之间的计算关系;以济南市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计算、现场测试、公式拟合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现场测试数据,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锚索预应力的变化规律,呈现出初期骤降,中期平稳减小,后期基本不变的趋势;该模型较未考虑耦合效应的模型(广义开尔文体)计算结果更贴近试验数据,更能反映出锚索预应力真实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预应力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王洪李强
关键词:预应力锚固蠕变变形预应力损失本构方程
列车荷载下近距交叠隧道加固方案优化选择被引量:2
2015年
为研究列车荷载下交叠段围岩的力学特性变化规律,以青岛市地铁2号线枣山路—李村站区间隧道与3号线李村—万年泉站区间隧道相交叠为工程原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列车荷载下交叠区围岩关键点处力学特性变化规律,针对原加固方案引起交叠区岩体较破碎,造成运营安全的不确定性特殊工况,提出4种交叠区围岩加固技术,并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对上述加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确定最终围岩的优化加固方案为方案2。
王渭明李强张为社赵凯迪王建贺广良
关键词:交叠隧道隧道加固围岩加固列车荷载灰色关联理论
锚索预应力损失多元件耦合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预应力锚索作用机理,将锚索自由段与锚固段分别用不同的流变元件代替,并将锚固段分为周围介质和钢绞线锚固体两部分,建立预应力锚索锚固系统的耦合计算模型,确定耦合模型的蠕变方程,从理论上解释了锚固力变化与锚索自由段松弛、锚固段流变、周围岩土体蠕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现场监测值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得到深基坑锚固力损失预测公式.并统计多个深基坑锚索预应力变化监测值,得到线性拟合结果与耦合模型计算结果相符.
王国富曹正龙王渭明李强
关键词:锚固系统预应力损失
碎裂岩体区近距离交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被引量:2
2016年
依托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路站—李村站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3号线万年泉路站—李村站区间隧道工程,对单向单洞、单向双洞、双向四洞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测试数据加以对比。结果表明:单向单洞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基本遵循Peck公式,反弯点距离隧道横断面中心线约25 m,隧道断面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为70 m;单向双洞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趋势与单向单洞隧道大体一致,最大变形量6.5 mm,增幅达18.2%,发生在左右线中间岩土体正上方;双向四洞近距离交叠隧道地表沉降形态复杂,四洞开挖交互影响显著,最大变形量、反弯点距交叠区中心点距离、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大幅增加,分别为12.69 mm,26 m,80 m,地表最大变形区由单向双洞左右线中心线逐步向双向四洞交叠区中心点过渡。提出了预测地表沉降变形的修正Peck公式,并在工程现场进行了验证。
李金秋王秀艳孙琳李强
关键词:交叠隧道地表沉降
青岛地铁近距交叠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研究近距交叠隧道施工稳定性,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路—李村站区间隧道下穿3号线万年泉—李村站区间隧道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交叠区地表变形、危险截面应力、变形规律及塑性区分布特点,由此可知:下穿施工后,地表变形从3.10 mm增至6.345 mm,由3号线沿线向交叠区中心延伸;当距交叠区中心超过40m时,地表变形影响可以忽略。交叠区截面受扰动影响最大,左右拱脚应力变化最明显,变化量为60、120k Pa,最大拉压应力分别为20 k Pa、2.1 MPa,小于衬砌所用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另外,3号线最大变形位于交叠区隧道拱顶,2号线最大变形位于中夹岩拱顶,分别为11.77、9.85 mm;3号线拱底、2号线拱顶在交叠区产生变形突变,分别为5.67、8.64 mm,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并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数据分析的可靠性;2号线塑性区分布较大,上下隧道间岩柱基本处于完全塑性状态,拱脚及拱顶处塑性区分布最广,但左右线开挖塑性区并未贯通,塑性区半径控制在2.0 m之内,保证了施工的稳定。
王渭明李强
关键词:交叠隧道小净距地铁
青岛地铁穿河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青岛地铁2号线枣李区间隧道下穿李村河,隧洞顶部位于强风化花岗岩层中,上覆有粉质黏土层和砂层,必须确保不破坏上部天然隔水层,并达到快速安全穿越的目的。首先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经验初步选定了5个施工方案;再利用数值方法模拟隧道开挖过程,考虑施工速度、开挖步距离、开挖方式和支护结构对围岩变形和塑性区的发展范围的影响,研究各方案下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比对控制点变形量和拱顶沉降变化曲线,在5个方案中选取最合适的方案;最后针对确定的施工方案,以穿河隧道上覆岩层塑性区范围、隧道沉降和收敛值为控制指标,进行了施工参数的二次优化。在确保隔水层隔水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施工速度,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王渭明曹正龙李强
关键词:青岛地铁隔水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