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冲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学位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隧道
  • 3篇地铁
  • 3篇交叠隧道
  • 2篇地铁隧道
  • 2篇端墙
  • 2篇施工方
  • 2篇施工方法
  • 2篇浅埋
  • 2篇浅埋暗挖
  • 2篇控制研究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沉降
  • 1篇地铁车站
  • 1篇多任务
  • 1篇多任务学习
  • 1篇多通道
  • 1篇隐式
  • 1篇硬件
  • 1篇硬件设计
  • 1篇支护

机构

  • 10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济南轨道交通...

作者

  • 10篇王冲
  • 5篇王渭明
  • 4篇曹正龙
  • 2篇王丹
  • 2篇李强
  • 1篇李强

传媒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铁道建筑
  • 1篇铁道标准设计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隐式神经表达的机器人抓取姿态生成与验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抓取作为机器人与环境交互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货物码垛、物流分拣和战场排爆等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几何为中心的传统分析式抓取方法需要获取到物体完整的三维模型,...
王冲
关键词:机器人三维重建多任务学习
一种浅埋暗挖碎裂岩体地铁隧道交叉点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埋暗挖碎裂岩体地铁隧道交叉点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先开挖主体车站与风道的交叉点上台阶,进行一定的荷载释放;然后,由风道向交叉点开挖下导洞,施工至端墙;由交叉点上台阶向下台阶开挖槽孔,施做接口圈梁结...
王渭明孙捷城王丹王冲曹正龙李强
文献传递
一种防水阻尼减震测斜管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阻尼减震测斜管,由连接套筒、测斜管管壁、管内减震棉、固棉杆和底部固定端组成,测斜管管筒为圆形,测斜管内壁设有竖向滑槽,连接套筒内设一层橡胶,连接套筒上竖向滑槽与测斜管外管壁凸起相对应,管内减震棉依靠...
王冲王清标王渭明张聪吕荣山白云胡忠经
文献传递
一种浅埋暗挖碎裂岩体地铁隧道交叉点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埋暗挖碎裂岩体地铁隧道交叉点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先开挖主体车站与风道的交叉点上台阶,进行一定的荷载释放;然后,由风道向交叉点开挖下导洞,施工至端墙;由交叉点上台阶向下台阶开挖槽孔,施做接口圈梁结...
王渭明孙捷城王丹王冲曹正龙李强
破碎岩体多通道地铁车站施工优化与稳定性控制研究
地铁车站由于其开挖断面大,对开挖及支护均有较高要求,往往是一个项目的重点及难点,而破碎岩体多通道地铁车站除具有一般车站的特点外,车站所处位置岩体破碎,多通道交叉连接处断面形状复杂,两侧临空面大、施工时相互影响大,拐点易形...
王冲
关键词:破碎岩体地铁车站稳定性控制
文献传递
极小净距交叠隧道二衬支护控制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青岛地铁2号线枣李区间隧道下穿3号线泉李区间隧道,交叠段隧道围岩以强风化花岗岩为主,岩体破碎。为保证地铁正常铺轨及长期安全运营,开展了二衬支护控制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出二衬最佳支护时段,并提出三种二衬支护方案,利用数值模型分析各方案对交叠段围岩拱顶沉降、二衬结构变形及应力、塑性区形态特征的影响。最终提出交叠隧道二衬支护的最优方案为:在交叠区影响范围外,3号线在隧道初支变形趋于稳定后施作二衬;在交叠区段,2号线开挖完成且3号线二次变形稳定后对其施作二衬。模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交叠隧道二衬支护控制提供了技术指导。
王渭明王冲曹正龙孙捷城
关键词:交叠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控制
基于IEEE1451.2智能网络传感器NCAP的研发
在工业现场应用中,网络化已成为智能传感器发展的一大趋势,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传感器曾一度成为网络传感器的主流。然而,由于现场总线的种类繁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此类传感器的应用。为了提高网络传感器的网络兼容性和互换性,国际电子...
王冲
关键词:网络传感器系统模型软件开发硬件设计
路基注浆的试验与理论分析
路基注浆可使土体空隙得到了有效充填或压密固结,明显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因而,路基注浆可以很好的解决路基沉陷、松散、空洞等病害。本文从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路基注浆对路基路面的影响。  室内试验部分采用平面尺寸14...
王冲
关键词:公路路基注浆加固病害处理
极小净距交叠隧道下行双线施工间距优化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针对极小净距交叠隧道受力复杂、爆破不易控制及支护困难等特点,文章以青岛地铁枣李区间隧道交叠段为研究对象,对下行隧道五种不同开挖间距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下行双线不同间距下地表及拱顶沉降分布特征。结合数值计算及理论分析对不同开挖间距下的围岩稳定性及施工经济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两平行隧道交错开挖间距的增大,隧道上方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和塑性区体积逐渐减小,但与此同时施工工期将会延长,工程支出相应增加,最终通过多指标综合判别确定出隧道左、右线交错开挖间距在25~35 m时较为合理。研究成果确保了极小净距交叠隧道施工的安全稳定及经济可行性,可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王渭明王冲秦志斌曹正龙孙捷城
关键词:交叠隧道
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交互影响效应,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李村站与3号线万年泉-李村站相互交叠区间隧道为工程原型。通过FLAC3D动态模拟和分析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规律可知: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趋势不同,埋深越大,受下穿施工影响越小,纵向变形逐渐由双峰沉降曲面向单峰沉降过渡;不同埋深下变形区域不同,埋深越大,变形区域逐渐由交叠隧道沿线向交叠区域中心发展;当埋深超过30 m时,下穿施工对地表影响较小;同时,提出不同埋深下地表沉降变形趋势经验公式。并结合工程应用验证上述分析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王渭明李强曹正龙孙捷城王冲
关键词:交叠隧道地表沉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