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风亭

作品数:45 被引量:54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9篇千烟洲
  • 8篇红壤
  • 7篇生态系统
  • 7篇土壤
  • 5篇亚热带
  • 5篇人工林
  • 5篇CERN
  • 4篇数据集
  • 4篇通量
  • 4篇土地利用
  • 4篇红壤丘陵
  • 4篇风力侵蚀
  • 3篇有机碳
  • 3篇针叶
  • 3篇针叶林
  • 3篇植被
  • 3篇中国生态系统...
  • 3篇水分
  • 3篇气候
  • 3篇丘陵区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44篇杨风亭
  • 18篇王辉民
  • 11篇戴晓琴
  • 10篇孙晓敏
  • 8篇张心昱
  • 7篇王绍强
  • 5篇胡云锋
  • 5篇付晓莉
  • 5篇鲁志云
  • 5篇傅伟
  • 5篇李伟
  • 4篇刘纪远
  • 4篇徐丽丽
  • 4篇何其华
  • 4篇尹春梅
  • 4篇张时煌
  • 4篇马泽清
  • 4篇唐新斋
  • 4篇庄大方
  • 4篇朱治林

传媒

  • 7篇中国科学数据...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经济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被引量:3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种内竞争和残落物覆盖对杉木和檵木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细根对生态系统养分、水分和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可塑性的研究多集中于乔木树种,对灌木少有研究。本研究以杉木(乔木)和檵木(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研究种内竞争和残落物覆盖对2物种1级和2级细根形态特征(比根长、直径和分枝比)及养分吸收能力的影响,揭示种内竞争和林下管理措施(残落物覆盖)对2物种细根塑性和养分吸收策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残落物覆盖、种内竞争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杉木细根形态特征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残落物覆盖显著提高了檵木1、2级根分枝比,残落物覆盖、种内竞争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降低了檵木1级根的直径。檵木细根属性的这些变化增加了其细根的养分吸收速率。因此,增加杉木林残落物覆盖使林下檵木细根形态特征的变化更利于土壤养分的高效吸收,进而可能会与同土层中塑性差的杉木细根产生养分竞争。
王君龙王辉民付晓莉杨风亭陈伏生
关键词:种内竞争
基于长期观测研究支撑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5
2020年
南方红壤区和亚热带森林交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地处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山区,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方法,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国内率先引进碳水通量观测技术,突破了涡度相关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协同观测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阐明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对全球变化响应适应机制;揭示了流域尺度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在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基于植物根系的植物进化理论。千烟洲站是以林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演替序列研究的重要野外平台,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代表性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马泽清王辉民杨风亭付晓莉方华军方华军王景升寇亮戴晓琴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恢复通量生态水文人工林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时空动态。采用有效叶面积指数的广义双重逻辑斯蒂模型确定物候期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生长季结束时间,EOS;生长季长度,LOS)。利用变异系数表征物候期时空变异幅度。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解析气候(干旱指数、空气温度、降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土壤温湿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和生物因子(林分密度、林下植被丰富度)对物候期的驱动作用。【结果】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均为单峰曲线(但马尾松林无明显峰值)。与马尾松林相比,湿地松林的SOS较晚,但LAIe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大且值更高。2)马尾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不如湿地松林稳定。马尾松林的SOS、EOS、LOS在空间上的变异系数和SOS在时间上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湿地松林。3)在年际尺度上,马尾松林的SOS和EOS分别与早春和旱季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湿地松林的EOS与旱季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4)在空间尺度上,马尾松林物候期受林分密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0~60 cm土壤石砾含量影响。【结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物候特征在曲线峰值、SOS、LAIe变化幅度和数值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湿地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更稳定。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和土壤资源异质性共同驱动了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物候的时空变异格局。
陈炳楠杨风亭孟盛旺戴晓琴寇亮陈奕帆王辉民王辉民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2003-2010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6
2021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控制机理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长期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涡度相关技术是原位、连续、高频观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的强有力技术途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作为国内首批建立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野外台站,已经持续积累了17年的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的科学观测数据。为了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千烟洲站公开发表了整理加工的2003–2010年连续观测的碳水通量及相关气象要素数据。本数据集包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等观测指标,形成了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
戴晓琴王辉民王辉民杨风亭徐明洁陈智杨风亭孙晓敏温学发
关键词:气象要素人工针叶林
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的估算被引量:62
2006年
利用不同参数和函数,模拟了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的枝条、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选择最佳函数计算生物量在各树种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估算不同林型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枝条基径(d)和枝条生物量(BW)、叶生物量(LW)之间,当d3为自变量时,相关系数最高,湿地松利用线性函数、马尾松和杉木利用幂函数模拟效果最佳;单木总生物量以利用D2H(胸径2×树高)为自变量的幂函数模拟相关系数最高;3个树种叶和枝生物量各有不同的最佳自变量和函数类型,但同一树种的叶、枝生物量最佳拟合方程的自变量和函数类型一致.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3·6、72·1和59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叶生物量最小.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推算3种林分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0·44、9·42和11·48t·hm-2,其固碳量分别为47·94、45·14和37·52t·hm-2.
李轩然刘琪璟陈永瑞胡理乐杨风亭
关键词:马尾松湿地松生物量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
杨风亭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碳循环人工林丘陵地
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对比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被引量:21
2003年
内蒙古是我国土壤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设计了内蒙古土地利用—风力侵蚀动态区划,基于该区划详细讨论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由此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驱动——被驱动关系。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风力侵蚀强度在总体上增强了;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反映为草地的退化和耕地的扩张。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有着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草地的退化与耕地的扩张导致了显著的风力侵蚀增强,而草地的改善以及耕地的收缩对风力侵蚀的影响不如前者明显,这表明了土地利用动态对风力侵蚀动态正、反向驱动的不平衡性。
胡云锋刘纪远庄大方杨风亭
关键词:土地利用风力侵蚀
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的实证研究——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根据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生态试验站1984年以来的监测研究成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A/R CDM)方法学的实证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A/R CDM项目的监测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类型、土壤深度、成土母质、地形以及造林树种是项目分层的重要依据;退化荒山草坡上开展A/R CDM项目,土壤碳库的监测不可忽略;在综合考虑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以林为主的立体生态农业系统,不仅可以减少项目负面的活动转移和市场泄露,还可以促进正向的生态泄漏。
陈春阳杨风亭王绍强
关键词:千烟洲实证研究
杉木和木荷木质部形成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5年
解析木质部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木材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制定合理的人工林管理措施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千烟洲站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对象,使用微树芯法于2022年监测了两个树种木质部形成的季节动态,旨在明晰其木质部形成物候、生长动态及差异,并分析木质部生长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和木荷的形成层均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并产生扩大细胞,4月细胞壁加厚,5月细胞开始成熟;木荷于7月细胞扩大结束,8月底细胞木质化结束,分别比杉木早48天和21天。杉木生长季持续时间长,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木荷,导致年生长量小于木荷。在全年尺度上,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对杉木和木荷木质部生长速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杉木木质部生长速率还与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木荷木质部生长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是调控研究区杉木和木荷木质部生长的关键因子。
李思雨杨风亭王辉民戴晓琴孟盛旺
关键词:木质部形成层物候生长速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