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强 作品数:106 被引量:4,815 H指数:2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模拟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5 2007年 本研究利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理论的区域尺度遥感参数模型(C-Fix模型)估算了200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模型输入数据包括叶面积指数数据(LAI)、中国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温数据、逐日降水数据和太阳总辐射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模型输出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1km2,时间步长为1天。模拟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陆地总NPP和平均NPP分别为4.37 Pg C和640.32 g C/(m2.年),NPP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年NPP最大,在1 800g^2 500g C/(m2.年)之间;青藏高原和新疆绝大部分地区,一般在100 g C/(m2.年)以下;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稀疏,植被NPP不足5 g C/(m2.年)。C-Fix模型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不同土地覆被类型(比如,森林、草地、农田等)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异性,以减少模型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陈斌 王绍强 刘荣高 宋婷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89 2000年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关键词:碳循环 全球变化 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垂直分层观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垂直分层观测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安装于通量塔位于植被冠层顶上方的用于监测植被冠层SIF信号的SIF林上观测装置和位于林下植被层上方的用于监测林下植被层SIF信号的SIF林下观测装置... 陈敬华 王绍强 朱锴环京津区域城市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9 2016年 利用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能源消费量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3年,环京津区域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4 264.21万t增加到2013年的20 389.78万t,年均增加约1 240.43万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起主导作用。2)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间差异性均较大,其中净碳排放总量唐山市最高,其次为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和廊坊。以2011年为例,唐山市净碳排放总量高于其他4个城市总量之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唐山和张家口最高,且两市较为接近,其次为石家庄、保定和廊坊。3)近14年环京津区域单位GDP碳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00-2005年表现为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近14年的峰值1.8t/万元;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张家口市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然而其人均GDP相对较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碳减排相应措施和对策。 孙雷刚 刘剑锋 徐全洪 王绍强 周蕾关键词: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2016年4月签署的"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下半叶全球人为碳排放与生态系统碳汇持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精确计量全球不同地区的碳通量,而全球碳同化系统是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此,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十三五"期间部署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资助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项目。将发展生物圈和大气圈关键参数多源遥感协同反演技术体系、多源卫星与地面观测数据联合碳同化算法,进而建立耦合生态系统模型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联合同化多源观测数据,优化生态系统模型关键参数、光合和呼吸碳通量、重点区域人为源碳通量,定量揭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和重点区域人为源碳通量时空格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驱动机制,为全球变化与应对专项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决策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持。 居为民 方红亮 田向军 江飞 占文凤 刘洋 王正兴 何剑锋 王绍强 彭书时 张永光 周艳莲 贾炳浩 杨东旭 符瑜 李荣 柳竟先 王海鲲 李贵才 陈卓奇一种县级尺度农作物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评估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县级尺度农作物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评估方法与系统,方法包括:确定县级农作物的研究区域,获取研究区域的参数数据;根据研究区域的参数数据得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资源利用评价指标包括氮肥资源利用指标和水资源... 史文娇 邢佳丽 王绍强基于可见光波段无人机遥感的植被信息提取 被引量:312 2015年 无人机遥感具有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获取影像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传统遥感无法比拟的优势。该文通过分析仅含红光、绿光和蓝光3个可见光波段的无人机影像中植被与非植被的光谱特性,同时结合健康绿色植被的光谱特征,借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构造原理及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红、绿、蓝3个可见光波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DVI(visible-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其他基于可见光波段的植被指数,如过绿指数EXG(excess green)、归一化绿红差值指数NGRDI(normalized green-red difference index)、归一化绿蓝差值指数NGBDI(normalized green-blue difference index)和红绿比值指数RGRI(red-green ratio index)以及仅用绿光波段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DVI植被提取精度高于其他可见光波段植被指数,且阈值在0附近,较易确定。为了验证VDVI的适用性与可靠性,选取与试验影像同一时期拍摄但不同区域的另一影像使用同样的方法提取植被信息。结果表明:VDVI对于仅含可见光波段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健康绿色植被信息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提取精度可达90%以上,适用于仅含可见光波段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健康绿色植被信息提取。 汪小钦 王苗苗 王绍强 吴云东关键词:无人机 植被 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的亚洲东部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012年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和由GIMMS NDVI资料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对BEPS生态模型进行驱动,模拟分析了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进行区域模拟计算前,使用15个站点不同生态系统的GPP观测数据及1300个样点的NPP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EP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的GPP和NPP变化,模拟的GPP与观测数据之间的R2为0.86~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0.2~1.2g C·m-2·d-1;BEPS模拟值能够解释78%的年NPP变化,其RMSE为118g C·m-2·a-1.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GPP和NPP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0.5Pg C·a-1.NPP和GPP具有相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NPP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0.2~10.7Pg C·a-1,变异系数为2.2%.NPP由东南向西北显著减少,高值区(>1000g C·m-2·a-1)出现在东南亚海岛国家,我国的西北干旱沙漠地区为低值区(<30g C·m-2·a-1),其空间格局主要由气候因子决定.不同国家的人均NPP差异很大,其中,蒙古最高,达70217kg C·a-1,远高于中国的人均NPP(1921kg C·a-1),印度的人均NPP最小,为757kg C·a-1. 张方敏 居为民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韩士杰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碳循环 农业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以福建省为例 2023年 通过调研走访、多源数据整合和模型模拟开展福建省重点农区生态文明建设状态检测与问题诊断,发现了化肥投入高利用率低、氮肥面源污染严重、农田灌溉水强度高、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施装备和蔬菜栽培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低甲烷水稻品种等具体建议。 史文娇 王绍强 王绍强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的生产潜力模拟 被引量:3 2018年 水稻是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中国超级杂交稻对孟印缅地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对于保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收集孟印缅地区气候、土壤、田间管理信息和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籼型杂交稻F优498和丰两优4号的品种信息和区试数据,通过EPIC模型模拟了1996-2005年雨季孟印缅3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超级稻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孟印缅地区主要胁迫因子对超级稻单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2000年的灌溉和施肥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0.22 t/ha,在充分灌溉且合理施肥的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1.33 t/ha。(2)孟印缅地区雨季稻的增产空间达22771万t,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印度的恒河平原东部、印度半岛东南沿海与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3)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西南部和印度大平原西北部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溉设备以满足高产水稻用水,缅甸的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印度的东北地区则需要增施氮肥以满足高产水稻用肥。 王小博 王绍强 陈敬华 崔惠娟 吴宜进 吴宜进 A RAHMAN关键词:超级杂交稻 EPIC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