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梅娟
- 作品数:48 被引量:130H指数:6
-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鳞癌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 p16、p5 3蛋白在食管鳞癌 (ES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 S- P法检测 5 6例 ESC中 p16和 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5 6例食管鳞癌中 ,p16蛋白表达阳性 2 1例 ,占 37.5 % ,p5 3蛋白表达阳性 35例 ,占 6 2 .5 % ,p16和 p5 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关系密切 ,随分化程度的降低 ,p16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 (P<0 .0 2 5 ) ,p5 3蛋白阳性率逐渐增加 (P<0 .0 5 ) ,p16阳性表达组 p5 3表达显著低于 p16阴性组 (P<0 .0 1) ,且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联合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 p16和 p5 3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 翟梅娟章美珍赵再秋吴丽娟黄雅萍
- 关键词:食管鳞癌P16蛋白P53蛋白免疫组化
- 乳腺癌组织中BRCA1/2、p65表达与HPV感染的相关性
- 2022年
- 目的探究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核因子κB亚基p65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84例为研究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乳腺肿瘤组织HPV、BRCA1/2、p65表达情况,分析HPV、BRCA1/2、p65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PV、p65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BRCA1、BRCA2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HPV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P<0.05);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BRCA1、BRCA2、p65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阳性率低于HPV阴性患者(P<0.05),p65阳性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HPV、p65阳性率上调,BRCA1/2阳性率下调,且相互作用参与乳腺癌的发病与进展。
- 孙丽君付琼陈晓丹翟梅娟寿乐意
- 关键词:乳腺癌P65人乳头状瘤病毒
- CathepsinK SMA CD34在肺腺癌浸润前及浸润性病变间质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 探讨CathepsinK、SMA、CD34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及浸润性病变的间质(微浸润性腺癌的微浸润灶及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最新的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腺癌新分类方案,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病理诊断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病例,重新诊断、分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进行CathepsinK、SMA、CD34的检测并比较:(1)在49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间质及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的表达差异;(2)在50例微浸润性腺癌的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和微浸润灶的间质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1)CathepsinK、SMA在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高表达,在49例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中低表达;CD34在49例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中高表达,在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低表达;(2)在微浸润性腺癌中,CathepsinK、SMA高表达于微浸润灶的间质中,低表达于周围正常肺泡间隔和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CD34高表达于周围正常肺泡间隔和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低表达于微浸润灶的间质中.结论 CathepsinK、SMA、CD34的表达与肺腺癌的发展和间质浸润密切相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肺腺癌的浸润前病变及浸润性病变,同时能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
- 寿乐意杨俊杰孙丽君陈晓丹翟梅娟黄斌
- 关键词:腺癌
- 胃肠道间质瘤39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方法 对 3 9例GIST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肿瘤具有梭形和 (或 )上皮样细胞成份 ,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P) ,CD 117表达者 3 5例 (89.7% ) ,CD3 4表达者 2 8例 (71.8% )。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 ,CD117、CD3 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记物。
- 赵再秋章美珍翟梅娟任兴昌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胃肿瘤
- 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 黄斌孙丽君翟梅娟刘红胜仇玲玲徐锦屏
- 直肠原发性类癌少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因肛门出血、疼痛误认为痔而手术,术后经详细取材、镜检后偶然发现,并辅以免疫酶标得以确诊。直肠原发性类癌发生率低、占消化道类癌的第三位,该文对11例直肠原发性类癌进行了回...
- 关键词:
- 关键词:直肠癌
- 结节性筋膜炎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35例用光镜,其中2例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5例临床上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边界不清。术前误诊32例(94%)。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例行扩大范围切除术,全部治愈。光镜下NF特点是:疏松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增生活跃肥胖的梭形细胞,基质内有小裂隙和多少不等胶原纤维带,并见红细胞外渗和少量炎细胞及较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根据组织学可分三型:粘液型10例,细胞型19例,纤维型6例。2例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Actin、CD68阳性。NSE、S-100、GFAP、CD34阴性。结论N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在病理形态上呈多态性,熟悉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章美珍刘红胜张益翟梅娟赵再秋洪亮
- 关键词:结节性筋膜炎软组织肉瘤免疫组织化学肌纤维母细胞
- 酒后小白鼠生殖系统组织制作方法的实验探讨
- 2005年
- 目的探讨酒后小白鼠生殖系统组织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取20只饮酒3个月后的雄性小白鼠的睾丸、附睾、阴茎组织各切2块分成2组,第1组经10%甲醛固定,第2组经自配固定液固定(苦味酸饱和水溶液50mL,甲醇40mL,冰醋酸10mL)、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自配固定液组组织平整、入水不散、易连续切片,染色鲜艳,胞核清晰。结论自配液组织制作方法优于甲醛固定制作方法。
- 孙丽君翟梅娟黄雅萍仇玲玲蔡路兵
- 关键词:生殖系统小白鼠
-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阑尾GCC进行临床资料回顾、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巨检阑尾无明显肿块,镜检阑尾GCC由杯状细胞或印戒样细胞三五成群,中央不形成明显的腺腔,沿阑尾壁环状浸润性生长,可见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移行现象。免疫组化标记CgA、Syn、NSE、CK20、CEA、CDX2阳性,Ki-67指数2%~15%。随访5例,1例4年后复发死亡,3例无瘤存活,1例失访。[结论]阑尾GCC是阑尾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具有类癌和腺癌双向分化的组织学特点,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介于典型类癌和腺癌之间,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组织学亚型等有关。
- 翟梅娟付琼仇玲玲
- 关键词:类癌杯状细胞阑尾肿瘤临床病理学
-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3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观察。结果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组成,但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变化大。免疫组化示3例均表达CD31、CD34和Ki-67。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少见,预后与分化程度有关。
- 翟梅娟赵再秋黄雅萍
- 关键词:乳腺血管肉瘤病理诊断
- 阑尾类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方法对14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及HE切片均行CGA、SY、AB/PAS和嗜银染色检查。结果14例肿瘤临床术前均诊断为阑尾炎。肿块位于阑尾末端10例,4例位于体部。光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较为一致,排列呈经典的腺管状、岛屿状共11例,3例呈杯状细胞类癌。14例CGA、SY均(+)14/14AB/PAS9/14(+)嗜银染色10/14(+)。结论阑尾类癌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易诊断为其它炎症性病变,确诊需术后病理仔细检查,以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预后效果较好。
- 黄斌翟梅娟蔡路兵孙丽君
- 关键词:阑尾恶性肿瘤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