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丽君

作品数:25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免疫
  • 6篇肿瘤
  • 6篇恶性
  • 6篇病理
  • 5篇乳腺
  • 5篇组织化学
  • 5篇细胞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免疫组化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腺癌
  • 3篇直肠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瘤
  • 3篇乳腺癌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阑尾
  • 3篇类癌

机构

  • 25篇杭州市萧山区...
  • 2篇杭州市公安局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5篇孙丽君
  • 13篇翟梅娟
  • 12篇黄斌
  • 9篇仇玲玲
  • 8篇蔡路兵
  • 6篇刘红胜
  • 4篇赵再秋
  • 4篇徐锦屏
  • 4篇黄雅萍
  • 4篇陈晓丹
  • 3篇付琼
  • 3篇寿乐意
  • 2篇薛建秀
  • 2篇金利刚
  • 2篇孟繁杰
  • 2篇胡玉顺
  • 2篇章美珍
  • 2篇杨俊杰
  • 2篇段润卿
  • 1篇吴丽娟

传媒

  • 4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肠前列腺多原发癌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男,72岁。因大便次数增多5个月,于2002年9月入院。查体:消瘦,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直肠镜检见直肠前壁8cm×6cm×5cm大小溃疡型肿块,质硬、界限不清。B超检查示肠癌累及前列腺组织。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加双侧精囊加部分前列腺切除术。术中见直肠肿块浸润外膜,累及双侧精囊和前列腺。
黄斌仇玲玲孙丽君蔡路兵徐锦屏
关键词:直肠前列腺多原发癌直肠肿块前列腺组织大便次数直肠前壁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PCNA、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探讨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取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分析其病理意义。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表达分别为0%、40.0%,PCNA的表达分别为25.81%、60.0%,bcl-2的表达分别为29.03%、70.0%。二者差异的组间比较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与凋亡活性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薛建秀赵再秋胡玉顺孙丽君孟繁杰段润卿
关键词:细胞增殖活性
乳腺叶状肿瘤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复诊明确结果的18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位年龄40.8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13例,交界性4例,恶性1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均表达在肿瘤间质细胞(++),SMA亦表达间质细胞(+),p53及Ki-67定位于细胞核,阳性表达于恶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形态分为三类,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叶状肿瘤有一定表达。治疗上首选手术,不主张作单纯的肿物摘除术,往往由于切缘较近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
黄斌孙丽君仇玲玲洪亮金利刚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利用组织芯片研究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差异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两种方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不同。[方法]对42例尖锐湿疣档案蜡块作成组织芯片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2例已确诊尖锐湿疣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有10例为(-),大多数病例(+)~(++);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阳性,大多数病例(++)~(+++);[结论]组织芯片效率高、消耗试剂少、镜下观方便省时;HPV6/11型原位杂交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背景清晰,是确诊尖锐湿疣有力手段,值得在病理诊断中推广应用。
孙丽君蔡路兵
关键词:组织芯片人乳头状瘤病毒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法
乳腺癌组织中BRCA1/2、p65表达与HPV感染的相关性
2022年
目的探究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核因子κB亚基p65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84例为研究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乳腺肿瘤组织HPV、BRCA1/2、p65表达情况,分析HPV、BRCA1/2、p65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PV、p65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BRCA1、BRCA2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HPV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P<0.05);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BRCA1、BRCA2、p65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阳性率低于HPV阴性患者(P<0.05),p65阳性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HPV、p65阳性率上调,BRCA1/2阳性率下调,且相互作用参与乳腺癌的发病与进展。
孙丽君付琼陈晓丹翟梅娟寿乐意
关键词:乳腺癌P65人乳头状瘤病毒
CathepsinK SMA CD34在肺腺癌浸润前及浸润性病变间质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探讨CathepsinK、SMA、CD34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及浸润性病变的间质(微浸润性腺癌的微浸润灶及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最新的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腺癌新分类方案,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病理诊断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病例,重新诊断、分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进行CathepsinK、SMA、CD34的检测并比较:(1)在49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间质及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的表达差异;(2)在50例微浸润性腺癌的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和微浸润灶的间质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1)CathepsinK、SMA在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高表达,在49例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中低表达;CD34在49例浸润前病变的间质中高表达,在192例浸润性腺癌的间质中低表达;(2)在微浸润性腺癌中,CathepsinK、SMA高表达于微浸润灶的间质中,低表达于周围正常肺泡间隔和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CD34高表达于周围正常肺泡间隔和原位腺癌成分的间质中,低表达于微浸润灶的间质中.结论 CathepsinK、SMA、CD34的表达与肺腺癌的发展和间质浸润密切相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肺腺癌的浸润前病变及浸润性病变,同时能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
寿乐意杨俊杰孙丽君陈晓丹翟梅娟黄斌
关键词:腺癌
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黄斌孙丽君翟梅娟刘红胜仇玲玲徐锦屏
直肠原发性类癌少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因肛门出血、疼痛误认为痔而手术,术后经详细取材、镜检后偶然发现,并辅以免疫酶标得以确诊。直肠原发性类癌发生率低、占消化道类癌的第三位,该文对11例直肠原发性类癌进行了回...
关键词:
关键词:直肠癌
酒后小白鼠生殖系统组织制作方法的实验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酒后小白鼠生殖系统组织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取20只饮酒3个月后的雄性小白鼠的睾丸、附睾、阴茎组织各切2块分成2组,第1组经10%甲醛固定,第2组经自配固定液固定(苦味酸饱和水溶液50mL,甲醇40mL,冰醋酸10mL)、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自配固定液组组织平整、入水不散、易连续切片,染色鲜艳,胞核清晰。结论自配液组织制作方法优于甲醛固定制作方法。
孙丽君翟梅娟黄雅萍仇玲玲蔡路兵
关键词:生殖系统小白鼠
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报告被引量:2
2008年
患者,男,61岁。因右侧腰区胀痛18个月,血尿12h于2007年6月1日入院。查体:右侧腰区肿胀明显,触痛(+)。尿检红细胞(+++)。B超示右肾内7cm×5cm略强不均匀回声光团,边界可见。MRu提示右肾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内见6.8cm×6.3cm×4.0cm不规则占位病变,界限不清,信号杂,正常肾实质受压变薄,肾盂结构消失。考虑右肾癌。全麻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顺利。
黄斌孙丽君仇玲玲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术肾脏右肾癌肾体积MRU
阑尾类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方法对14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及HE切片均行CGA、SY、AB/PAS和嗜银染色检查。结果14例肿瘤临床术前均诊断为阑尾炎。肿块位于阑尾末端10例,4例位于体部。光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较为一致,排列呈经典的腺管状、岛屿状共11例,3例呈杯状细胞类癌。14例CGA、SY均(+)14/14AB/PAS9/14(+)嗜银染色10/14(+)。结论阑尾类癌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易诊断为其它炎症性病变,确诊需术后病理仔细检查,以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预后效果较好。
黄斌翟梅娟蔡路兵孙丽君
关键词:阑尾恶性肿瘤类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