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再秋

作品数:34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免疫
  • 18篇病理
  • 17篇临床病理
  • 13篇临床病理分析
  • 13篇病理分析
  • 11篇免疫组化
  • 8篇组织化学
  • 8篇免疫组织
  • 8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细胞
  • 6篇肿瘤
  • 5篇胃肠
  • 5篇恶性
  • 4篇肉瘤
  • 4篇腺癌
  • 4篇P53
  • 3篇血管
  • 3篇乳腺
  • 3篇前列腺
  • 3篇前列腺癌

机构

  • 25篇杭州市萧山区...
  • 6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杭州市公安局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杭州市萧山区...
  • 1篇杭州市萧山区...

作者

  • 32篇赵再秋
  • 18篇翟梅娟
  • 16篇章美珍
  • 9篇黄雅萍
  • 7篇吴丽娟
  • 5篇刘红胜
  • 4篇孙丽君
  • 2篇薛建秀
  • 2篇金利刚
  • 2篇徐锦屏
  • 2篇孟繁杰
  • 2篇胡玉顺
  • 2篇仇玲玲
  • 2篇江延姣
  • 2篇赵贺秋
  • 2篇刘佳俐
  • 2篇叶慧君
  • 2篇张永胜
  • 2篇段润卿
  • 2篇朱丽英

传媒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肿瘤研究与临...
  • 5篇实用肿瘤学杂...
  • 3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浙江肿瘤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健康研究
  • 1篇第四届全国肿...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2005年浙...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 对3例HAML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常规处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3例肿瘤均可见到血管、平滑肌、脂肪三种主要成分混合存在。上皮样细胞排列呈弥漫状、条索状、小梁状,其间有散在脂肪区域和薄壁血窦状血管和少量厚壁畸形血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样细胞HMB45强阳性,3例平滑肌细胞表达desmin、actin和vimentin。结论 平滑肌表达HMB45是诊断HAML的可靠依据,同时平滑肌也表达actin,desmin和vimentin。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章美珍倪型灏翟梅娟赵再秋吴丽娟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结节性筋膜炎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NF)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由于病变生长迅速,增生纤维母细胞生长活跃。由于病变生长迅速,增生纤维母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易见,组织学图像...
章美珍刘红胜张益翟梅娟赵再秋洪亮
关键词:结节性筋膜炎临床病理分析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PCNA、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探讨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取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分析其病理意义。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表达分别为0%、40.0%,PCNA的表达分别为25.81%、60.0%,bcl-2的表达分别为29.03%、70.0%。二者差异的组间比较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与凋亡活性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薛建秀赵再秋胡玉顺孙丽君孟繁杰段润卿
关键词:细胞增殖活性
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蛋白、vimetin等染色.结果: 10...
刘红胜章美珍赵再秋翟梅娟黄雅萍
关键词:黑色素瘤肛管直肠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39例临床病理分析
2002年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方法 对 3 9例GIST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肿瘤具有梭形和 (或 )上皮样细胞成份 ,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P) ,CD 117表达者 3 5例 (89.7% ) ,CD3 4表达者 2 8例 (71.8% )。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 ,CD117、CD3 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记物。
赵再秋章美珍翟梅娟任兴昌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胃肿瘤
多参数MRI影像特征诊断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T_2WI、DW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诊断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移行区前列腺癌(PCa)48例、前列腺增生(BPH)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T_2WI病灶形态、信号均匀度、边界、包膜、患侧移行区体积、患侧移行区与外周带的分界、前列腺包膜、DWI信号强度、ADC值及动态增强的曲线类型等10种影像特征,分析影响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的因素。结果 48例移行区PCa纳入81个癌灶,83例BPH筛选出142个结节;移行区PCa的ADC值为(0.938±0.223)×10^(-3)mm^2/s,明显低于移行区BPH的(1.195±0.19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侧移行区体积与移行区PCa诊断未见相关(P>0.05),其余9种影像特征均与移行区PCa诊断明显相关(均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9种影像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T_2WI病灶形态、信号均匀度、边界、患侧移行区与外周带分界、DWI的信号强度及ADC值与移行区PCa诊断均呈明显相关性(均P<0.05),其中ADC值与移行区PCa诊断呈负相关,其余影像特征与移行区PCa诊断均呈正相关。结论多参数MRI上,T2WI病灶形态、信号均匀度、边界、患侧移行区与外周带分界、DWI信号及ADC值是影响移行区PCa诊断的危险因素。
张永胜史咏崔凤杨欢汪银玉张志田赵再秋郦妙尔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
结节性筋膜炎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35例用光镜,其中2例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5例临床上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边界不清。术前误诊32例(94%)。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例行扩大范围切除术,全部治愈。光镜下NF特点是:疏松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增生活跃肥胖的梭形细胞,基质内有小裂隙和多少不等胶原纤维带,并见红细胞外渗和少量炎细胞及较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根据组织学可分三型:粘液型10例,细胞型19例,纤维型6例。2例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Actin、CD68阳性。NSE、S-100、GFAP、CD34阴性。结论N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在病理形态上呈多态性,熟悉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章美珍刘红胜张益翟梅娟赵再秋洪亮
关键词:结节性筋膜炎软组织肉瘤免疫组织化学肌纤维母细胞
鼻咽及回肠NK/T细胞淋巴瘤1例
2010年
患者男,67岁。因“腹泻伴消瘦1月”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为黄色稀烂便,2-3次/d,伴腹胀、纳差、乏力,近1月来体重减轻18kg。入院时查体: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林毓傅丽娟范翠华赵再秋朱丽英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回肠鼻咽浅表淋巴结体重减轻反跳痛
粘膜恶性黑色素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章美珍赵再秋翟梅娟
关键词: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分析
MRI多参数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成像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PCa37例、前列腺增生42例和前列腺炎6例患者的T2Wf、弥散加权成像(DWl)及动态增强(DCE)资料。比较PCa与非癌患者的T_2WI、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DCE表现。组合上述3种技术形成以下4种方案:方案1:T_2WI;方案2.T_2 WI+DWI;方案3:T_2WI+DCE;方案4:T_2WI+DWI+DCE。绘制ROC曲线,并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各方案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PCa在T_2WI上多呈斑片状、结节状低信号(25/37),DWI上大多呈斑片状或结节状明显高信号(33/37),动态增强均呈Ⅱ、Ⅲ型曲线(37/37);前列腺增生T_2WI上呈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DWI上大多呈等或稍高信号(33/42),动态增强大多呈Ⅰ、Ⅱ型曲线(39/42);前列腺炎T_2WI上多呈不规则稍低信号(4/6),DWI上多呈稍高信号(4/6),动态增强大多呈Ⅱ型曲线(4/6);PCa与非癌患者的ADC值分别约(0.99±0.21)×10^(-3)mm^2、(1175±0 25)×10^(-3)mm^2/s,两组问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方案AUC从小到大依次是:方案1:0.741、方案3:0.905、方案2:0 930、方案4:0.974。方案1与方案2N4间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4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最高,分别为94.59%、93.75%、94.12%。结论 MRI多参数成像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及诊断准确度,其中以T_2WI+DWI+DCE的诊断效能最高。
张永胜陈瑶陈祖华乐玲程凌霄张士更赵再秋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