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成尉

王成尉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神经外科
  • 4篇术后
  • 4篇外科
  • 3篇镇痛
  • 3篇入路
  • 3篇神经外科手
  • 3篇神经外科手术
  • 3篇外科手术
  • 2篇血栓
  • 2篇疼痛
  • 2篇凝血
  • 2篇颞部
  • 2篇颅脑
  • 2篇开颅
  • 2篇氟比洛芬
  • 2篇氟比洛芬酯
  • 1篇弹力
  • 1篇低频
  • 1篇低频振幅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10篇王成尉
  • 4篇菅敏钰
  • 4篇韩如泉
  • 2篇梁发
  • 2篇王会文
  • 1篇刘海洋
  • 1篇康熙雄
  • 1篇李霄
  • 1篇谢思宁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4
  • 4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急诊脑创伤手术的TBI患者资料294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257例)。记录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术中数据、术后数据,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重型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花费、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是否入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ICU停留时间、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死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6%。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饮酒史比例较高、脑疝比例较高,入院至手术时间较短(均P<0.05);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收缩压波动(ΔSBP)较大,使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比例较高,出血量较多,输血比例较高,输血量较大,舒芬太尼用量较少,意识恢复比例较低,保留气管内导管(ETT)比例较高(均P<0.05);术后白蛋白较低,使用抗生素比例较高,保留ETT时间较长(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比值比(OR)2.713,95%置信区间(CI)1.298~5.670,P=0.008]、入院时低GCS(OR 0.769,95%CI 0.690~0.857,P<0.001)、麻醉时间长(OR 1.445,95%CI 1.155~1.807,P=0.001)、脑疝(OR 2.434,95%CI 1.209~4.901,P=0.013)、术中输血(OR 1.058,95%CI 1.025~1.093,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OR 2.517,95%CI 1.171~5.410,P=0.018)、意识恢复(OR 0.270,95%CI 0.080~0.910,P=0.035)、保留ETT(OR 12.483,95%CI 2.939~53.025,P=0.001)是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2.689,CI 1.184~6.107,P=0.018)、入院时低GCS(OR 0.822,95%CI
王成尉俞美荣谢思宁梁发韩如泉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肺部感染
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非甾类抗炎药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单次静脉给药组(I组)、单次静脉+术后镇痛泵2 mg/kg组(I+F2组)、单次静脉+术后镇痛泵4 mg/kg组(I+F4组),每组各20例。分别检测麻醉前、给药后24 h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麻醉前及给药后24、48、72 h凝血功能状态。结果四组患者麻醉前、给药后24 h PLT、PT、TT、APTT、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及给药后24、48、72 h四组患者TEG结果参数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α角(ANG)、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氟比洛芬酯1 mg/kg或复合术后镇痛泵使用氟比洛芬酯2、4 mg/kg对神经外科患者凝血功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于一些术后血肿高风险的神经外科疾病,围术期使用氟比洛芬酯仍要谨慎。
菅敏钰王成尉李霄康熙雄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血液凝固血栓弹力描记术氟比洛芬酯
功能磁共振成像下丙泊酚深度镇静健康成年脑低频振幅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观察丙泊酚深度镇静状态下脑低频振幅(ALFF)改变,探索丙泊酚深度镇静对脑活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年龄18~60岁的健康志愿者。受试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使用改良警觉/镇静评估评价受试者镇静状态,分别在清醒状态和深度镇静状态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析平均脑低频振幅(mALFF)改变情况。结果共计2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分析,受试者达到深度镇静的丙泊酚平均效应室浓度为(2.35±0.49)mg/L。与清醒状态比较,丙泊酚深度镇静状态下,双侧颞叶、部分额叶、枕叶脑区的mALFF增高(均P<0.05),而双侧额叶及额中回、部分枕叶等脑区的mALFF降低(均P<0.05)。mALFF增高脑区的体素数量与mALFF降低脑区的体素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深度镇静期间,双侧颞叶、部分额叶、枕叶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双侧额叶及额中回、部分枕叶等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提示丙泊酚镇静的机制可能是对不同脑区产生增强或抑制的综合效果。
马博王昕馨李洋李科梁发菅敏钰王成尉刘海洋韩如泉
关键词:丙泊酚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
曲马多用于颞部入路开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曲马多单独用于颞部入路开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择期颞部入路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曲马多组(T组)、吗啡组(M组)各60例,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4、16、24、48h静息/运动状态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反应,补救用药。结果 VAS(静息)评分在术后4、16h,T组明显高于M组;VAS(运动)评分在术后4、16、48h,T组明显高于M组(P<0.05)。PCA次数T组明显高于M组(P<0.05)。补救用药,各种不良反应及呕吐发生率(T组51.7%,M组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镇痛安全可靠,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王成尉
关键词:曲马多开颅手术术后镇痛
经颞入路手术后急慢性疼痛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颞入路手术后慢性疼痛与术后48 h内急性疼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76例经颞入路手术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吗啡(30 mg)、曲马多(1000 mg)和吗啡(2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自控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4、16、24和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时进行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调查,比较急慢性疼痛发生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相关关系,以及3种镇痛药物之镇痛效果。结果对可能影响术后疼痛程度的观察指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各组患者不同观察时间点VAS评分随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善,曲马多组(2.91±1.64)患者分别高于吗啡组(2.19±1.68)和氟比洛芬酯组(1.71±1.17,P<0.05);但各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疼痛总发生率约为71.02%(125/176)、中至重度疼痛15.91%(28/176)。慢性疼痛与术后急性疼痛(48 h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静息状态:rs=0.171,P=0.012;运动状态:rs=0.190,P=0.006);慢性疼痛SF.MPQⅡ评分>0与SF.MPQⅡ=0对应的急性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颞入路手术后慢性疼痛与术后48 h内急性疼痛有关,术后早期有效控制急性疼痛可降低慢性疼痛之发生率。
王成尉菅敏钰王会文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疼痛测定
氟比洛芬酯用于颅脑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FP)注射液复合吗啡用于颅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60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随机分为三组。吗啡组(M组):吗啡30 mg;FP 1组(F1组):吗啡20 mg+FP 1 mg/(kg?d);FP 2组(F2组):吗啡20 mg+FP 2 mg/(kg?d),每组各20例。手术开始前5 min,M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F1、F2组给予FP 1 mg/kg。记录PCA治疗后4、16、24、48 h静息和运动(张口、咬)状态的VAS评分。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麻醉前、术后24、48、72 h凝血功能状态。结果镇痛泵给药后24、48 h F1、F2组(静息、运动)VAS评分低于M组(P<0.05),F1、F2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前、术后24、48、72 h四组患者TEG结果参数R、K、ANG(α角)、MA(最大振幅)、CI(凝血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 F2组MA、CI下降。结论术中单次使用氟比洛芬酯1 mg/kg且术后PCA泵使用吗啡20 mg复合氟比洛芬酯1 mg/(kg?d),用于颅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王成尉菅敏玉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颅脑手术患者自控镇痛
脑干肿瘤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四例并文献复习
2020年
总结脑干区域肿瘤切除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病区收治的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4例脑干肿瘤患者[占同期收治的颅底肿瘤手术患者的1.2%(7/342)]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岩斜区脑膜瘤2例,中颅窝、CPA区移行型(混合型)脑膜瘤1例,三脑室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全麻后均行右股静脉置管术。术后均带气管导管返回,在术后3至11天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网。结论:对于脑干肿瘤切除术患者,肿瘤巨大、手术时间长、失血多、行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带气管导管时间长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王成尉菅敏钰
关键词:脑干肿瘤神经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儿童神经外科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OR=2.695,95%CI:1.183~6.139,P=0.018)、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210,95%CI:0.049~0.902,P=0.036)和复合吸入麻醉(OR=2.862,95%CI:1.300~6.301,P=0.009)是神经外科患儿麻醉恢复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手术室前口服咪达唑仑、复合吸入麻醉方法是发生谵妄和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麻醉维持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谵妄和躁动发生。
王成尉袁琳淞周扬王会文
关键词:麻醉苏醒期
一种微量输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量输注装置,包括依次相接并连通的注射针头、延长管、水止阀、流量限制器、注射器和微量注射泵,水止阀设置在所述延长管上,注射器固定在所述微量注射泵上,所述注射器包括针筒和活塞柄;其中,所述延长管的管壁上...
王成尉刘福生彭士荣
文献传递
颞部入路开颅术后慢性头痛与术后急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高达80%,近十余年逐渐被重视。其中颞部及枕下部分布丰富的神经,涉及该部位入路的开颅手术,术后疼痛较为严重。神经外科术后慢性头痛发生率为40%。但慢性头痛发生是否与术后急性期疼痛严重程...
王成尉
关键词:慢性头痛术后急性疼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