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华
- 作品数:26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溧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骨肽注射液促进四肢骨折愈合效果观察及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促进四肢骨折愈合的效果及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四肢骨折治疗,39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骨肽注射液,39例),统计和比较两组上、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肿胀程度、红细胞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上、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肿胀程度及红细胞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肽注射液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愈合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对红细胞相关指标也有积极的影响。
- 戴峰刘波周金华
- 关键词:骨肽注射液四肢骨折
- 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3月本院采用椎弓钉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5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术前行3D打印(打印组),33例未行3D打印(非打印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影像测量伤椎高度比和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打印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小于非打印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伤椎置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02±4.67)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均显著增加(P<0.05),而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伤椎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D打印可更好的术前规划、减少术中透视、缩短手术时间,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 周金华张文玺乔之军曹光华刘国旗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3D打印
- 自制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
- 2023年
- [目的]介绍一种自制的双针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1年3月,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股骨近端扩髓插入金手指,骨折远端合适位置置入2枚3.0克氏针,安装好自制摇杆器并拧紧尾帽实施锁定,金手指配合自制摇杆器在透视下复位并顺利插入导针,顺导针插入主钉并完成锁定。[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闭合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00.4±12.8)min,术中出血量(170.2±28.3)ml,术中透视(34.0±5.1)次。临床骨折愈合时间12~17周,平均(13.8±1.3)周。VAS评分由术后3d(3.5±1.0)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0.4±0.7)(P<0.001),KSS评分由术后3 d的(43.5±8.8)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95.8±2.6)(P<0.001)。[结论]自制锁定双针摇杆器有利于股骨干骨折术中闭合复位,提升顺行髓内钉固定的手术效率。
- 周金华张文玺陈使宇袁霆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
- 干骺端LCP前侧微创与外侧切开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前侧微创与外侧切开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溧阳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80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干骺端LCP前侧微创经肱肌中外1/3入路(A组)和外侧经肱桡肌与肱肌间隙解剖桡神经入路(B组)治疗,两组各1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医源性桡神经麻痹发生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臂、肩、手功能障碍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医源性桡神经麻痹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低于B组(P<0.05);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臂、肩、手功能障碍功能评分优于B组(P<0.05)。结论采用干骺端LCP前侧微创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优于外侧切开。
- 周金华戴峰刘杰郑志良袁霆
- 关键词:肱骨中下段微创
- 微创手术结合3D打印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背景:肱骨中下段骨折可通过手法闭合复位接骨板固定实现微创治疗,但反复闭合复位及螺钉置入过程中可能损伤桡神经,如何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并实现接骨板的准确塑形及安全固定是微创治疗的焦点。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应用干骺端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微创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3例闭合性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6~76岁,平均(49.7±12.1)岁。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均采用干骺端LCP治疗,其中22例术前行3D打印并行模拟手术(3D打印组),21例未行3D打印(对照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医源性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麻痹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3±2.3)个月。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3D打印组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当,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和医源性桡神经麻痹发生。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前臂肌皮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术后3个月渐好转。3D打印组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结论:结合3D打印干骺端前侧插入LCP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更快、更安全的微创手术方法。
- 周金华曹光华陈逸明朱华张晨鹏张文玺
- 关键词:肱骨中下段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3D打印
- 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门轴侧断裂后的桥接钢板
- 本实用新型属于椎体钢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门轴侧断裂后的桥接钢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互靠近的前端端部可拆卸连接,第一板体的前端端部设有榫槽,第二板体的前端端部设有与第一板体的榫槽...
- 周金华
- 文献传递
- 克氏针合拢器辅助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克氏针合拢器在微创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9年3月共收治的53例闭合性肱骨干A3型骨折,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1.58±14.08)岁。均采用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thsis,MIPO)前侧插入治疗,其中26例术中应用克氏针合拢器辅助复位临时固定(实验组),其余27例未应用(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21±3.2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术切口感染。手术时间实验组平均(89.62±7.86)min,对照组平均(103.70±9.0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平均(118.46±10.84)mL,对照组平均(157.78±26.9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实验组平均(14.15±1.23)次,对照组平均(19.59±2.78)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平均(12.69±1.23)周,对照组平均(12.67±1.0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平均(95.27±1.85)分,对照组平均(94.78±1.7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合拢器在前侧微创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中能有效的辅助复位和临时固定,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透视次数,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周金华张文玺刘国旗袁霆
-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微创
- 下胫腓前韧带加强修复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修复加强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5例合并下胫腓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AITFL修复加强治疗组,共77例,解剖修复AITFL,并用带线锚钉进行加强;b)螺钉治疗组,共78例,采用标准的下胫腓螺钉进行固定。对比观察两组的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下胫腓再分离、疼痛、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可见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愈合。术后3d内CT扫描显示,下胫腓复位不良率在AITFL组和螺钉组分别是2.6%(2/77)和23.1%(18/78)。后期AITFL组未发生下胫腓再增宽,螺钉组下胫腓再增宽率为8.9%(7/78)。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AITFL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功能评分均高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TFL组均无需二次手术,而螺钉组全部再取出,平均可见医疗费用AITFL组低于螺钉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后踝骨折固定后以及无后踝骨折但下胫腓后韧带未完全断裂的病例,对遗留的下胫腓不稳定,AITFL修复加强术可替代下胫腓螺钉,取得可靠的稳定性和满意的临床结果,并具有下胫腓复位质量高、操作简单、损伤小、功能恢复快和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 周金华燕晓宇夏荣刚安智全罗从风柴益民
- 3D打印镜像模型与分割模型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割模型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2种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46例髌骨骨折资料。男26例,女20例;年龄19~79岁,平均51.5岁。骨折均为AO分型C型。根据实体模型设计要求,将具备双侧下肢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镜像模型组(24例),仅有单侧下肢CT扫描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分割模型组(22例)。镜像模型组患者需行双侧膝关节及超过15 cm的胫骨近端CT扫描,分割模型组仅需要患侧膝关节CT扫描,分别提取原始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方法进行对称性判断后,形成骨折原始模型和镜像模型并分别打印,术中参考镜像模型绘制的骨折线寻找形态一致骨折块,予以拼合与固定。分割模型组骨折块分割成独立实体,转化为STL文件后,分别打印,并将骨块按顺序拼合与固定。术后均摄X线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模拟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1、6个月B?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对于呈粉碎性、存在压缩和嵌插的骨折患者,仅适宜采用镜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对于无嵌插、无压缩、无粉碎性的骨折,两种模型都适宜;而存在双侧同部位骨折、小儿麻痹症、一侧肢体缺如的、曾有过陈旧性骨折的患者,适宜采用分割模型进行术前规划。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进行双侧对照,两侧的3个层面共6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割模型组和镜像模型组患者术前模拟手术时间分别平均为11.2、9.2 min,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3分;术后1、6个月B?stman评分均>20分。结论健侧髌骨镜像模型可以作为患侧的骨折复原模型进行使用,但严重退变者需预先验证对称性。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
- 张文玺周金华刘杰葛曙光
- 关键词:髌骨3D打印
- 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在年轻患者中此类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创伤所致.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通常指NeerⅢ型和NeerⅣ型骨折,其损伤严重,预后差.本研究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周金华杨栋戴峰郑志良
- 关键词: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人工肱骨头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