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薛清泉

薛清泉

作品数:18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
  • 8篇下肢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流出道
  • 5篇动脉硬化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血管
  • 5篇下肢动脉
  • 5篇静脉
  • 5篇闭塞症
  • 5篇侧支
  • 4篇血栓
  • 4篇侧支循环
  • 3篇动脉硬化闭塞
  • 3篇动脉硬化闭塞...
  • 3篇深静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外科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机构

  • 16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7篇薛清泉
  • 15篇司春强
  • 15篇梁双超
  • 15篇胡骥琼
  • 11篇夏友传
  • 6篇冯桂林
  • 3篇王道明
  • 1篇夏有传
  • 1篇胡秋石
  • 1篇赵国海
  • 1篇殷芳
  • 1篇王道明
  • 1篇许贝

传媒

  • 5篇皖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第七届国际血...
  • 1篇第七届全国护...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总结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效果及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5例股动脉旁路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单纯的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近期发生人工血管栓塞1例,远期随访中发生远端流出道闭塞2例。同时重建侧支循环流出道的病人疗效较好,仅1例在随访中出现肢体皮温低症状。结论:股动脉旁路术中同时行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能起到明显效果。
胡骥琼王道明司春强薛清泉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外科手术血管重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末期构建流出道是血管外科难题。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评估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
胡骥琼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有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病理改变血管外科
文献传递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薛清泉胡骥琼司春强夏友传冯桂林梁双超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引导置管溶栓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临床初步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endovascular ab-dominlaortic aneurysm repair ,EVAR)的手术操作要点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应用腔内隔绝术的患者,治愈25例,术后死亡1例;发生内瘘共4例。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而言,腔内隔绝术(EVAR )是一项革命性的微创技术。术前的精确测量,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及时恰当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生命安危。
胡秋石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冯桂林胡骥琼
关键词: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流出道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0例自愿捐赠的膝上截肢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病理改变,以及这些主干动脉侧支分布的规律。2005年9月-2007年4月,收治5例ASO患者,均为单侧。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均有6个月静息痛病史。下肢DSA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及分支基本闭塞,行腘动脉及分支探查、血循环重建术。结果解剖学实验结果: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腘动脉及分支发出的侧支中,腓肠动脉开口于主干动脉的几率最大。所有侧支在膝周构建的侧支循环稀疏,而在小腿肌群内可形成相对丰富的侧支循环。临床应用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术后皮温逐渐增高,血氧饱和度术前为0,术后6h逐渐达90%~100%。获随访3~12个月,患者感觉下肢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下肢溃疡逐渐愈合。B超示腘动脉吻合口处血流大部进入侧支循环,远侧胫前、胫后动脉的血流量并不多。结论通过临床解剖发现,侧支流出道的构建是可行的,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这一方法是解决晚期ASO患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胡骥琼王道明司春强薛清泉梁双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流出道侧支循环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8月-2014年7月总计400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组260例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非抗凝组140例术后未常规应用抗凝。结果:抗凝组仅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而非抗凝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有助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夏友传赵国海司春强薛清泉冯桂林梁双超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 11 例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塞6例,行瘤体、入瘤动脉及流出道填塞2例,行瘤体及流出道填塞3例。结果术中出现脾动脉夹层1例,经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后夹层消失。其余10例经弹簧圈栓塞的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右下肢腘静脉血栓1例,经给予抗凝治疗4 d后超声复查示腘静脉通畅。术中、术后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未出现手术穿刺区域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所有病例未见瘤体进一步增大或复发。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脾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夏友传殷芳胡骥琼薛清泉梁双超冯桂林
关键词:动脉瘤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
大隐静脉术后出现下肢肿胀和复发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术后出现下肢肿胀和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我院从2006年9月-2008年2月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患肢均行浅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合并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1条肢体,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6条肢体,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26条肢体,合并深静脉血栓后遗症6条肢体,合并Cocker综合征2条肢体,合并淋巴瘤2例。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累及3个静脉系统。交通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复发的关键。
梁双超胡骥琼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关键词: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截肢残体的血管铸型及临床意义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所致的下肢缺血是血管外科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ASO的外科治疗目的是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和挽救肢体。其方法有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旁路移植术,近几年又开展了经皮腔血管成形或腔内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
胡骥琼王道明司春强薛清泉梁双超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管铸型下肢缺血
文献传递
腓肠动脉的超声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腓肠动脉超声影像学的研究,为晚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术前评估和腓肠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大隐静脉疾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100例(经检查证实无明显动脉硬化),观察其双下肢腓肠动脉的部位及大体形态并测量管径及血流参数值,同时测量其胫前及胫后动脉的管径及血流参数值。结果腓肠动脉检出率为96%(96/100)。腓肠动脉位于腘窝中段以下、比目鱼腱弓以上,其中89例由腘动脉发出成对的腓肠动脉,分别进入腓肠肌内;另7例由腘动脉发出一主干走行1~3cm后再分为内、外2支,分别进入腓肠肌内。腓肠动脉的管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P<0.05),但腓肠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期最大正向流速及平均流速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腓肠动脉的流量分别为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流量的63.1%及59.1%。结论通过超声研究,掌握腓肠动脉的正常解剖、血流参数值及流量对重建流出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梁双超胡骥琼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动脉粥样硬化流出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