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S基因的影响
- 目的:1、探讨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S基因变异的影响;2、探讨乙肝病毒(HBV)基因分型在HBV宫内传播方面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07年12在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行常规系统产检时乙肝...
- 刘东洋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宫内传播基因型基因突变
- 文献传递
- 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及其转归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转归。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0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根据母亲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144例,HBeAg阴性组356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h内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IU,并按常规0、1、6方案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5μg,注射主被动免疫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M。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HBeAg均阳性者分别为24例和9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阳性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分别为4例和21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5.7%。出生时HBsAg阴性、HBeAg阳性者,HBeAg阳性组为29例,占20.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比例(P<0.01),其6月龄HBsAg阳转率为6.9%,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1)。在接受全程主被动免疫的情况下,HBeAg阳性组新生儿6月龄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和67.4%,HBeAg阴性组分别为3.1%和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不能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HBeAg阳性新生儿预后与母亲HBeAg状态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会抑制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反应。
- 肖小敏郦爱贞刘东洋孟庆举陈新徐玉苑董爱芝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血清标志物
- 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因素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 刘东洋肖小敏周娟张永良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
- FBXW7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 FBXW7在上皮性卵巢癌和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明确FBXW7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①依托隶属于NC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刘东洋
-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长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