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臣 作品数:31 被引量:66 H指数:5 供职机构: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 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改良甲状腺CT扫描U型介质颈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甲状腺CT扫描U型介质颈枕,包括底垫,在所述底垫的顶部固定有U型枕,所述U型枕的开口朝上,在U型枕的开口处安装有收紧装置;本装置中的U型枕具有开口,可以使用不同颈部大小的患者,且内部的充水量是可调... 王科鑫 陈月芹 朱来敏 李佩 李冲冲 王森 王培洁 王通 王皆欢 魏君臣MRI对比信噪比在推断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损伤时间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对比信噪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6例及志愿者20例。根据外伤时间(T),将76例分为T<7d、7d≤T<15d、15d≤T<30d、30d≤T<60d、60d≤T<90d、90d≤T<120d共6组。所有患者应用脊柱线圈TSE序列,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SPAIR扫描,轴位T2WI扫描,观察各时段骨折部位信号特点,测量信号强度,计算CNR。结果:椎体骨折部位T1WI、T2WI信号强度及SNR与骨折时间无相关性。而骨折部位SPAIR信号强度及CNR与骨折时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SPAIR的CNR与骨折时间的相关性最强(P<0.01)。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延长,SPAIR的CNR逐渐降低,骨折≥60d患者SPAIR的CN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MRI的量化指标CNR可推测外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损伤时间,其中SPAIR的CNR与骨折时间的相关性最强。 魏君臣 李丙曙 翟宁关键词:脊柱骨折 骨折 压缩性 MRI全景矩阵成像技术在全身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全景矩阵成像(TIM)技术对全身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进行全身骨扫描与TIM技术全身MRI扫描,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25例中,MRI-TIM及SPECT共检出23例63个病灶,其中恶性54个、良性9个,TIM正确诊断50个转移瘤病灶,敏感度为93%(50/54),特异度为67%(6/9),阳性预测值为94%(50/53),阴性预测值为60%(6/10)。SPECT正确诊断47个病灶,敏感度为87%(47/54),特异度为56%(5/9),阳性预测值为92%(47/51),阴性预测值为42%(5/12)。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和0.643)。全身MRI的诊断准确率为89%(56/63),SPECT的诊断准确率为83%(52/6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SPECT与TIM能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但TIM对骨髓病变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比SPECT的诊断正确率更高。 魏君臣 李娴 孙新海 胡喜斌 李美芹 徐洁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核素骨显像 骨转移瘤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临床表现及256层iCT对其诊断价值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临床表现及256层iCT对该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临床怀疑SMA病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iCT全腹部CTA检查,在Portal后处理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s,C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方法进行影像研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80例怀疑SMA病变患者最终临床诊断为SMA病变65例,其中SMA缺血性病变患者44例(SMA管腔主干低密度充盈缺损血栓性栓塞25例,SM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9例);SMA夹层(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MAD)患者19例(孤立性SMAD 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SMAD 17例);SMA及其分支、部分肠管扭转呈漩涡状改变患者2例。所有SMA急性栓塞患者突发腹痛(25/25,100%),腹痛恶心呕吐(14/25,56%),肠鸣音活跃(16/25,64%),持续疼痛伴腹胀(19/25,76%),腹壁压痛、反跳痛(11/25,44%),腹泻伴有便血(8/25,32%)。SMAD症状复杂多样,突发腹痛(19/19,100%),持续性疼痛(14/19,73.7%),进行性加重(11/19,57.9%)。SMA及部分肠管扭转主要表现为:1)脐周持续性疼痛伴呕吐、腹胀;2)背部疼痛,进行性腹胀加重。256层iCT对SMA病变诊断敏感度92.31%,特异度80%,诊断准确率90%。结论SMA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256层iCT及相应后处理技术可从多角度、多方位清晰显示SMA病变,确定病变性质,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依据。 王科鑫 陈月芹 魏君臣 王培洁 张庆鑫 姜鑫关键词:血管成像 区域影像PACS与全院级PACS的对比分析 王皆欢 朱来敏 邵凯 魏君臣3D-T1-SPACE增强序列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3D-T1-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ip Angle Evolution,3D-T1-SPACE)增强序列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患者受累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46例单侧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对比评估3D-T1-SPACE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测量管腔狭窄及病变长度方面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一致性。结果相比DSA,3D-T1-SPACE增强在评估管腔狭窄方面的一致性优于3D-TOF-MRA(ICC=0.91、0.80),而两者在测量病变长度方面均高于DSA(P<0.001);DSA、3D-TOF-MRA显示管腔局部轻微凹陷可疑狭窄时,3D-T1-SPACE增强序列可有效检出管壁微小斑块。结论3D-T1-SPACE增强序列能有效评估MCA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病变长度及斑块特征,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患者常规无创诊断及随访评估手段。 张亚莹 肖慧 朱来敏 陈月芹 魏君臣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中动脉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左右叶肺动脉显示率为97%,38例患者两侧及单侧肺动脉栓塞共78支,肺叶动脉栓塞37支,肺段动脉栓塞41支,诊断符合率达91%。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有1)管腔内充盈缺损占85.90%;2)管腔完全梗阻占7.69%;3)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血栓钙化占3.85%;4)血栓漂浮征2.56%。间接征象有:1)实变影31.58%,片状磨玻璃影10.53%;2)"马赛克"征5.26%;3)胸腔积液23.68%;4)中央肺动脉扩张28.95%。此外部分病例还有右心房扩大、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等改变。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栓塞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是一种安全、便捷、可靠的检查方法 。 房殿记 郑传斌 刘晋 魏君臣关键词:肺栓塞 多层螺旋CT在肺内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肺内炎性结节、结核球及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征象,以提高肺内小结节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病理证实肺内炎性结节、结核球及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征象,其中炎性结节26例,结核球15例,周围型小肺癌27例。结果从结节内部表现、界面影像、结节周围影像三方面进行鉴别分析,能提高炎性结节、结核球及周围型小肺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内小结节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魏君臣 史长虹 李美琴 李娴关键词:结核球 周围型小肺癌 螺旋CT 用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分析用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BOLD)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确诊并收治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59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常规MRI检查和VEN-BOLD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的成像特点及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VEN-BOLD的成像特点是:黑线结征、铁环征、黑点征。常规MRI的成像特点是:T2WI铁环征、混杂信号。VEN-BOLD检查方法共检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59个,检出率为100%;常规MRI检查方法共检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4个,检出率为57.6%。用VEN-BOLD技术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用常规MRI检查方法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测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VEN-BOLD技术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此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翟宁 孙新海 魏君臣 盛华强 李娴 朱来敏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 MRI DWI诊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优化b值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最佳b值。方法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 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最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翟宁 李保朋 王晓莉 魏君臣 孙新海 胡喜斌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