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生 作品数:47 被引量:99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电子电信 生物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DNA碱基对水平的内部结构 被引量:4 1989年 把溶于双蒸水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铺展在金膜上,再覆盖一薄层50%甘油水溶液。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恒定电流模式,我们成功地获得了DNA内部结构碱基对水平的高分辨图像,图中可以分辨碱基对。本工作展示了未来运用STM来研究核酸和分辨嘌呤、嘧啶的前景。 牟建勋 严隽珏 孙文俊 杨威生 刘诚 翟中和关键词:碱基 TEM STM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几例 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简述了我们用超高真空STM在介观物理和纳米科技前沿领域做的一些探索和结果。 盖峥 于洪滨 何谊 杨威生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电子显微镜 石墨上纳米尺度金岛的形成 被引量:1 1997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真空蒸镀在高定向热解石墨上金岛的形成和形状.随着蒸镀量的增加及时间的推移,金原子在表面通过扩散而逐渐合并成越来越大的原子团,以至岛,甚至岛群.虽然几个纳米大小的原子团仍十分可动,但在蒸镀量大于20单层时的岛或岛群已十分稳定.研究发现,同一蒸镀量下,各个金岛具有非常接近的宽度和高度,用薄膜成核的圆柱状模型计算岛的宽度与高度之比表明,金岛非常接近热力学平衡状态. 于洪滨 杨威生关键词:石墨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操纵金岛 被引量:1 1997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小隧道阻抗的条件下(小偏压和大隧道电流),通过移动针尖,实现了在室温下对真空蒸镀在高定向石墨上的、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纳米尺度金岛的操纵.在大隧道阻抗的情形下,用同一个针尖可对操纵的结果进行观察,而不会对金岛产生扰动. 于洪滨 高波 盖峥 杨威生关键词:STM 三个新的稳定硅表面及其家族领地 2002年 为了对稳定硅表面进行广泛的搜索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 (LEED)研究了 1 3个散布在极射投影三角内各处的高指数硅表面 :Si(1 0 4 1 3 ) ,(6 2 7) ,(8 4 1 1 ) ,(4 1 1 0 ) ,(2 1 5 ) ,(5 1 1 0 ) ,(5 2 1 0 ) ,(5 1 5 ) ,(5 1 6 ) ,(4 0 5 ) ,(1 2 4 1 9) ,(1 2 3 1 4 )和 (1 2 3 1 6 ) .结果发现这些清洁的硅表面都不稳定 ,因为在被充分退火后 ,它们会彻底小面化成为分属一个或几个稳定表面的小面 .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小面化表面的复杂LEED图得以可靠地标定 ,进而确定了全部出现的稳定表面的指数 .除已知的Si(1 5 3 2 3 )外 ,还发现三个新的稳定表面 ,即Si(2 0 4 2 3 ) ,(3 1 4 )和 (3 1 7) . 李文杰 姜金龙 周立 赵汝光 杨威生关键词:硅 铟 量子点 低能电子衍射 用可调探测深度电子能量损失谱与俄歇电子能谱研究Pb/Ni(001)界面 1992年 本工作用可调探测深度电子能量损失谱(ELS)与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Pb在Ni(001)表面的生长过程。发现Pb是一层一层地在表面生长的,即按Franck-van der Merwe(F-M)模式生长。当Pb的覆盖度大于1单层(ML)时,Pb的6s能带对应的电子能量损失峰开始出现,当Pb的覆盖度为3ML时,Pb的体等离激元的损失峰已相当明显。在Pb的蒸镀过程及随后的整个退火过程中,Pb的体等离激元峰,6s能带峰和Ni的3p能带峰的峰位与峰宽均保持与纯金属相同的值,也没有出现新的体等离激元峰。由此说明Pb在Ni(001)表面与Ni原子不发生互扩散,无互混。 赵汝光 杨威生关键词:AES 镍 STM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几例 本文简述了我们用超高真空 STM 在介观物理和纳米科技前沿领域做的一些探索和结果。 盖峥 于洪滨 何谊 杨威生关键词:介观物理 STM 室温下弹道金属点接触电导量子化的STM研究 1996年 盖峥 何谊 于洪滨 杨威生关键词:介观 STM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钢中贝氏体组织 被引量:1 1994年 贝氏体组织是金属、合金甚至非金属(例如陶瓷)等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固体相变时产生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贝氏体钢也因此而得其名.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对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相变机理多有研究,然而由于其本质的复杂性和受观察手段的限制,目前对于贝氏体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验上都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贝氏体组织的相变机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扩散机制,通常也称为台阶生长机制;另一种是切变机制. 严隽珏 于洪滨 李志钢 盖峥 杨威生 方鸿生 王家军 杨志刚 邓旭蕊关键词:STM 贝氏体组织 Si(111)3^(1/2)×3^(1/2)R30°-Ag表面结构的运动学低能电子衍射及数据平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用运动学低能电子衍射(KLEED)及数据平均方法(CMTA)对Si(111)3^(1/2)× 3^(1/2)R30°-Ag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经过彻底的优化,我们得到了和实验最相符合的模型。该表面最上层由Ag原子组成,它们排成“链式的蜂窝状三聚体”(honeycomb-chained-trimer)结构,在它们以下0.79A处是每个表面原胞中有三个Si原子的Si层,接下来的是形变很大的体状的Si双层。我们的分析还表明该表面存在深弛豫,这是该表面一个尚未被报道的重要特征。 贾金峰 赵汝光 杨威生关键词:硅 电子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