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动脉
  • 1篇动脉灌注
  • 1篇动脉灌注化疗
  • 1篇动脉假性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血管
  • 1篇依达拉奉
  • 1篇抑郁
  • 1篇右半结肠
  • 1篇右半结肠切除
  • 1篇预后
  • 1篇治疗脑梗死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神经白塞病
  • 1篇神经病

作者

  • 7篇刘志刚
  • 2篇开金津
  • 2篇吴爱萍
  • 2篇张冰沸
  • 1篇唐红
  • 1篇黄辉
  • 1篇刘道军
  • 1篇白静萍
  • 1篇马文璠
  • 1篇王霞
  • 1篇何小兵
  • 1篇任玉玲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覆膜支架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被引量:6
2012年
患者男,67岁。2010年4月因结肠肝曲肿瘤侵及十二指肠,伴结肠肝曲十二指肠球部瘘行外科右半结肠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43d,因结肠癌肝转移,来我院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术中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肝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8cm×2.1cm)伴肝动脉狭窄(图1),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未见异常,在肝动脉灌注化疗后6d行动脉瘤治疗。
张冰沸吴爱萍刘道军刘志刚何小兵
关键词:肝动脉假性动脉瘤肝动脉灌注化疗巨大假性动脉瘤血管右半结肠切除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支架植入术(PTAS)等方法进行综合介入治疗,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86.4%(32/37),PTA后植入支架9枚,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术后踝肱指数平均(0.39±0.28)和(0.82±0.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0%(28/32)、81.25%(26/32)。结论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冰沸吴爱萍刘志刚马文璠唐红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神经白塞病1例
2006年
刘志刚
关键词:神经白塞病预后
感觉定量和神经传导速度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感觉定量检测(QST)、神经传导速度检测(NCV)联合应用对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PN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DM患者进行常规NCV检测;并且对这37例DM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QST检测。结果:在37例DM患者中,QST异常32例(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NCV检测异常23例(62%),与正常值对照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这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V可作为DM-PNP的常规检测方法,但NCV仅能反映粗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阳性率低,而QST可反映细神经纤维的功能,且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老年人易接受。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DM患者PNP的检出率,为DM-PNP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也可作为治疗及预后观察的客观指标。
刘志刚任玉玲白静萍开金津
关键词: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鼠神经生长因子改善麻痹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究麻痹性痴呆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某院麻痹性痴呆患者11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青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简易智力状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简易智力评分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
黄辉刘志刚王霞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麻痹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35例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08—2012-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7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好转(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刘志刚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
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评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给予黛力新治疗每日服用1片,连服4周或4周以上。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论:黛力新治疗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安全有效。
开金津刘志刚
关键词:黛力新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