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柳

作品数:23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梗死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5篇急性
  • 4篇帕金森
  • 3篇抑郁
  • 3篇帕金森病
  • 3篇卒中
  • 2篇丹参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尿酸
  • 2篇血糖
  • 2篇预后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睡眠
  • 2篇尿酸
  • 2篇缺血
  • 2篇注射液

机构

  • 23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23篇刘柳
  • 9篇何远宏
  • 8篇蒋超
  • 7篇朱迎慧
  • 5篇王颖颖
  • 5篇晁志文
  • 4篇王舒阳
  • 4篇李芳芳
  • 4篇牛延良
  • 4篇王雅利
  • 4篇张敏
  • 3篇王鹏
  • 2篇贾传宇
  • 1篇苗勤
  • 1篇姜炎
  • 1篇王建平
  • 1篇赵紫昊
  • 1篇周英
  • 1篇田志强
  • 1篇朱丽

传媒

  • 6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刘柳何远宏晁志文
关键词:脑梗死
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脑梗死19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经头颅CT或MR 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192例(观察组)和同住院急性脑梗死未合并代谢综合征161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例占54.4%,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心脏损害、上感及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及上消化道出血较对照组多(P<0.05),近期神经功能重度缺损比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生并发症多见,近期神经功能障碍重,病死率较高,应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干预治疗。
何远宏朱迎慧刘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脑梗死预后并发症
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其病灶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与其病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发病72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次日晨空腹血糖(FBG)。FBG升高者为高血糖组,FBG正常者为正常血糖组,每组各40例。根据头颅CT记录80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并行2组患者入院时、发病7d、28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及发病3个月Barthel指数(BI)比较。结果高血糖组血糖升高水平与病灶的大小、部位有关;病程中,高血糖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BI值与正常血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应激性血糖值在不同病灶部位、大小间差异显著,且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
刘柳晁志文
关键词:应激性高血糖急性脑出血病灶预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首发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对脑梗死患者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或无同侧多次TIAs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0例行临床对比研究。测定入院时血浆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水平及脑梗死容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方法分别对患者入院时、30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发病30、60d日常生活能力。结果TIAs组患者的梗死容积小于单纯脑梗死对照组(P<0.05),其血浆Glu和A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IAs组患者入院时及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为轻,第30、6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s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可减轻随后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刘柳何远宏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耐受脑梗死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KS)、Hoehn-Yahr分级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改良Webster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PD患者病情及睡眠情况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2例PD患者中53例(85.5%)有睡眠障碍,其中失眠46例(86.8%),异态睡眠39例(73.6%),白天睡眠障碍36例(69.2%),与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失眠、异态睡眠、日间嗜睡、睡眠发作等,其程度与抑郁、病情严重度及多巴胺能药物剂量等有关。
何远宏朱迎慧刘柳王鹏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多巴胺
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66例、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计算斑块积分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积分为轻中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多为轻中度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青中年脑梗死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发生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刘柳何远宏周英
关键词:青中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
小剂量尿激酶与巴曲酶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三组,即小剂量尿激酶组(Ⅰ组)、巴曲酶组(Ⅱ组)与对照组(Ⅲ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出血发生率、纤维蛋白原变化和存活患者治疗后7、14、28d的SSS评分及治疗后90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index,BI)评分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起病至入院时间、纤维蛋白原及SSS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Ⅲ组(共121例患者)治疗后90d的BI评分分别为63·7±12·7、62·3±13·5、42·6±13·1,Ⅰ组与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28d,Ⅰ、Ⅱ组的SSS评分与Ⅲ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I组与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5、7d,Ⅰ、Ⅱ组的血清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在14d回升至接近治疗前水平,Ⅲ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巴曲酶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均有较好疗效,有阻止病情进展的作用,且出血发生率不高。
何远宏晁志文张敏朱迎慧刘柳王鹏
关键词: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巴曲酶脑梗死
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老年ICD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胶囊治疗)各53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进行彩超检查、血脂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CAS软斑块的厚度、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全血粘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老年ICD能有效改善患者的CAS软斑块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刘柳蒋超王颖颖王雅利李芳芳王书阳
关键词:血塞通胶囊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
2007年
刘柳张敏牛延良
关键词:灯盏细辛注射液神经功能缺损复方丹参基底节区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75例,根据血糖正常与否分为高血糖组(n=28)、正常血糖组(n=47),根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支组(n=24)、深穿支组(n=51);另选择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高血糖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血糖组(P<0.001);皮质支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深穿支组(P<0.001)。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且LPA水平与血糖水平、梗死部位有关。
苗勤田志强牛延良姜炎刘柳朱迎慧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形成溶血磷脂酸梗死部位血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