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科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八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穿支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支皮瓣
  • 1篇乳房
  • 1篇乳房重建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术后
  • 1篇丝裂素
  • 1篇丝裂素活化
  • 1篇丝裂素活化蛋...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八五...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丁科
  • 3篇黄河
  • 2篇辛海贝
  • 2篇种锦贵
  • 2篇毛岸荣
  • 1篇邵堂雷
  • 1篇王振乾
  • 1篇郭建强
  • 1篇蒋晓
  • 1篇胡剑平
  • 1篇胡婷玉

传媒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改良保留颈丛的低颈领式切口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附95例报告)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保留颈丛的领式切口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普外科行改良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95例完整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保留锁骨上神经的中间及向内的分支等重要颈部结构。Ⅱa、Ⅱb、Ⅲ、Ⅳ、Ⅴa和Ⅴ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12.6%、55.8%、82.1%、4.2%和14.7%。病人术后外耳、肩部、、锁骨下和颈外侧感觉均存在。结论:该改良术式既能完整清扫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关的颈侧区淋巴结,又保留颈丛神经的大多数感觉功能,可作为替代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一种选择。
王振乾蒋晓黄河郭建强种锦贵丁科辛海贝邵堂雷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丛
乳腺癌切除术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病灶切除术后,即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重建,探讨乳腺癌术后DIEP即刻乳房重建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受DIEP乳房再造的1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术式的特点及临床适应证,并对其美容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术后随访1-24个月。结果 14例患者乳房重建均获成功,所有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胸部受区出现1例血肿。术后随访1-24个月,重建乳房外形满意,供区无腹壁疝、腹壁膨出、腹壁薄弱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DIEP重建乳房是安全可靠的,切口隐蔽,同时具有受区组织条件好、皮瓣组织量丰富、供区损伤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及形体美观的要求。
丁科毛岸荣胡婷玉黄河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重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家猪内皮祖细胞调控机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家猪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与功能,探讨创伤后MODS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头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每组20头。采取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血症的“二次打击法”制备MODS动物模型。分别于失血前(T1)、内毒素注射前(T2)及注射后1、24、48 h(T3、T4、T5)取外周静脉血,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磷酸化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数量。结果实验组有17头家猪成功复制MODS模型,动物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p38MAPK表达(A值)于T3时达到高峰(4.83±0.52),T4、T5时逐渐下降(4.36±0.43、1.93±0.33),T3、T4、T5时均显著高于T1时(1.00±0.22,均P<0.01)。实验组血浆TNF-α浓度(ng/L)于T3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并达高峰(532.43±52.17比129.03±20.45,t=31.163,P<0.001),随后逐渐下降,T4、T5时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4:398.93±35.75比131.12±29.53,t=26.562,P<0.001;T5:287.48±27.26比126.44±26.96,t=17.861,P<0.001)。实验组外周血EPC数量(×10^7/L)于T3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并达高峰(4.832±0.624比3.545±0.363,t=9.542,P<0.001),随后逐渐下降,T4、T5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T4:2.628±0.627比3.442±0.325,t=5.043,P<0.001;T5:2.203±0.711比3.471±0.323,t=2.972,P<0.001)。结论在创伤性MODS的发生机制中,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38MAPK的磷酸化可以促使血浆中TNF-α浓度升高,EPC数量下降,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毛岸荣黄河丁科辛海贝种锦贵胡剑平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祖细胞NECROS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