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 作品数:25 被引量:89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俊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croRN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上皮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UCC可分为上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和下尿路上皮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
- 李俊峰张学斌纪志刚
-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MICRORNA肾盂癌膀胱镜检尿细胞学尿道癌
- 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5例围手术期治疗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术后心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共5例,总结5例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评估术前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后及手术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5例患者术前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诊断较明确,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前改善,4例患者术后7~10天LVEF较药物治疗后明显升高,1例患者术后3个月LVEF好转。结论: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术前需充分药物准备,心功能异常可在手术切除肿瘤后逆转。
- 连鹏鹄丁莉张学斌张玉石纪志刚李汉忠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类心肌疾病
- 罕见病因所致的异位ACTH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目的:总结1例嗜铬细胞瘤导致的ACTH依赖性高皮质醇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
方法:报告本院收治的1例嗜铬细胞瘤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EAS)的患者的诊治经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0余例嗜铬细胞瘤所...
- 平凡刘赫樊华邢小平
- 关键词:异位ACTH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病理诊断肾上腺切除术术后转归
- 中国多中心五年肾癌诊治现状分析
- 李汉忠王子明李黎明刘修恒魏强吴小候曹晓明霍红旭梁朝朝王剑松王玉杰张玉石毕剑斌夏术阶孙颖浩李逊殷长军顾晓箭王春喜
- Ⅰ型和Ⅱ型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差异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Ⅰ型和Ⅱ型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者预后差异并确定预后相关独立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3例PRCC患者的资料,其中Ⅰ型91例,Ⅱ型52例,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潜在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差异。结果143例PRCC患者的平均年龄(53.41±13.50)岁,平均随访时间(63.27±26.20)个月,14例患者死于PRCC,总体CSS为90.2%,其中Ⅰ型PRCC患者预后要优于Ⅱ型(94.5%vs.82.7%,P=0.020)。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PRCC亚型及肿瘤分期与预后相关;对于T1/T2期肿瘤,不同亚型PRCC患者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3/T4期肿瘤,Ⅰ型PRCC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Ⅱ型(P=0.023),而Ⅰ型和Ⅱ型PRCC患者CSS在G1/G2以及G3/G4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CC患者亚型及分期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PRCC亚型对预后影响主要表现在T3期以上的患者亚组中。
- 杨文杰东洁马琳纪志刚徐维锋
- 关键词:肾癌预后
- 基于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对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病变患者的基因诊断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病变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临床诊断(33例确定诊断和10例可能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26例.年龄10 ~48岁,平均28岁.43例中39例肾脏病变表现为多发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表现为多发性肾囊肿,1例表现为肾透明细胞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进行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靶基因TSC1和TSC2,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完成验证.结果 39例(90.7%)检测到与临床表型相符的基因突变,2例检测到临床意义未明的突变,另2例未能检测到任何突变.我们发现了14种新的致病性突变,包括8种框移突变,3种大片段缺失突变,2种无义突变和1种剪接突变.结论 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可快速、准确检测出TSC1和TSC2基因突变,对于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病变患者的基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蔡燚李汉忠张玉石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基因诊断肾脏
- 经尿道1.9μm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比较经尿道1.9μm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别采用经尿道1.9μm激光切除术(n=25)和经尿道电切术(n=28)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病率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9μm激光切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6±4.6)min]、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为[(22.4±6.4)h]、术后住院时间为[(2.2±0.7)d]、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2%)及术后复发率(16%)均低于经尿道电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1.9μm激光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周敬敏毛全宗荣石石冰冰谢燚徐维锋纪志刚
-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疗效比较研究
- 加兰肽等对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加兰肽(GAL)等对于嗜铬细胞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28例,功能组16例,功能隐匿组12例。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GAL、转化生长因子(TGF)、U0126、GFl09203X作用后检测细胞培养基中儿茶酚胺水平,并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结果地塞米松可导致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分泌显著增加,而且其增加是与剂量相关的,培养第3天时0.1μmol/L浓度的地塞米松使去甲肾上腺素由(20.10±7.25)ng/10^5增加至(42.07±9.41)ng/10^5,肾上腺素由(22.12±5.78)ng/10^5增加至(42.12±9.78)ng/10^5,而对增殖没有影响。GAL可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0.01μmol/L浓度的GAL使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至(33.24±7.17)ng/10^5,肾上腺素增加至(33.09±8.05)ng/10^5,较地塞米松作用弱,同时增强细胞增殖,这种作用可以被U0126或GFl09203X阻断。TGF增强细胞增殖但抑制儿茶酚胺分泌。结论地塞米松、GAL可以刺激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合成、分泌儿茶酚胺,受体GALR2可能是GAL上述生理作用机制的主要介导途径。GAL及受体GALR2缺乏可能是部分嗜铬细胞瘤功能隐匿的主要原因。
- 高健刚李汉忠张玉石孙小庆
- 关键词:嗜铬细胞儿茶酚胺
- 基于回授法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回授法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指导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活动、有效咳嗽、咳痰,降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5月期间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基于回授法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活动依从性、咳嗽、咳痰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健康宣教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术后12 h内进行踝泵运动的比例及床上翻身的频次均显著升高(P<0.001);且患者咳嗽咳痰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50.0%,P<0.001)。术后并发症方面,干预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2 vs.3)以及感染发生率(3.3%vs.1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回授法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指导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活动、有效咳嗽、咳痰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活动依从性并能够提高患者的主观满意度。
- 陆相云姜迪孙锐孙小南吴竞雄刘春辉李宏军
- 关键词:泌尿外科健康教育
-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C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57例转移性PP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铬细胞瘤(PCC)28例,副神经节瘤(PCL)29例。分析转移性PCC和PGL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肿瘤特点、转移特点等。结果57例中男34例,女23例;初诊时中位年龄为34(20,54)岁,17例(29.3%)为同时性转移,40例(70.7%)为异时性转移。初诊至出现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2(0,5.0)年(范围0~22年)。初诊时45例(78.6%)出现肾上腺素能症状,原发肿瘤中位长径为6.7(5.0,9.0)cm;48例(81.4%)存在过量儿茶酚胺分泌。最常见的转移位置依次为淋巴结(71.9%,41/57)、骨(47.3%27/57)、肺(38.6%,20/57)、肝(35.1%,20/57)。转移性PGL较转移性PCC多灶性转移比例更高[10例(34.5%)与2例(7.1%),P=0.011],SDHB突变比例更高[13例(42.9%)与3例(10.7%),P=0.008],更易出现同时性转移[12例(41.3%)与5例(17.9%),P=0.005],但转移性PCC较转移性PGL的原发肿瘤长径更大[中位长径8.9(4.0,17.0)cm与6.1(1.0,15.8)cm,P=0.020]。结论PPGL患者出现转移的时间跨度极大,对于诊断为PPCL的患者应该终身随访。PGL较PCC更易出现多灶性转移和同时性转移,PGL与SDHB突变相关性更高。
- 王诗钧文进邓建华王栋张志军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