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 作品数:34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毛囊角化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的褐色角化性丘疹、斑块,上覆油腻性鳞屑,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本病与ATP2A2基因突变有关。目前治疗新进展包括新型药物、放射治疗、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术和基因治疗等。
- 张晓丽刘毅
- 关键词:毛囊角化病发病机制
- 鞘内预先应用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可选择性抑制坐骨神经电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后角深层c-fos表达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大鼠脊髓后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雌性SD大鼠24只,将其随机平均分为4组。半数动物实施假手术,术前15 min向鞘内分别注射10μl生理盐水(A组)或L-NAME 250μg(B组);另一半动物实施坐骨神经电刺激1 h,术前15 min向鞘内分别注射10μl生理盐水(C组)或L-NAME 250μg(D组)。分别在鞘内给药前(T0)和术后4 h(T1)、12 h(T2)和24h(T3)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时间(TFL);术后24 h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脊髓后角内FLI神经元的数目。另取4只大鼠处死作为脊髓免疫组化检查的对照。结果:在坐骨神经电刺激后12 h和24 h,C组大鼠的TFL分别较术前缩短45%和39%;而在D组,这种降低已不再显著。与A、B两组的绝大多数FLI神经元是集中在脊髓后角浅层的情况不同,C组大鼠在脊髓后角深层亦出现了大量FLI神经元,大约占脊髓后角FLI神经元总数的33%;与C组相比,虽然D组脊髓后角浅层和固有层的FLI神经元数目降低不显著,但是其脊髓后角深层的FLI神经元数目却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结论:鞘内预先应用L-NAME可选择性抑制坐骨神经电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后角深层c-fos的表达,减弱或阻断机体热痛阈的下调。
- 李平薛富善何农孙海燕许亚超刘毅杨泉涌李成文
- 关键词:脊髓
- 斑秃免疫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被引量:13
- 2021年
- 斑秃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与多种免疫基因、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失衡造成毛囊免疫赦免破坏有关。目前中、重度斑秃的治疗仍面临挑战,传统免疫疗法长期应用安全性欠佳,近年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如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取得一定突破,极具发展前景。该文对斑秃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张晓丽刘毅
- 关键词:斑秃发病机制免疫赦免免疫治疗
- FDA警告信中关于研究者总体职责缺陷项的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FDA警告信中研究者总体职责缺陷项的问题,为加强中国临床试验研究者充分履行其职责提出科学建议。方法:收集FDA警告信中关于'研究者总体职责'缺陷项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汇总和分析。结果:共检索2013-2017年发给研究者警告信38封,其中35封涉及缺陷项'研究者总体职责',具体问题归纳为14类。发生频次从高到低分别是违反入组或排除标准、未按方案给予药物或器械、漏做检查或评估、违反筛选流程、未按时报告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主要研究者不尽责或不合理授权等。有4位研究者针对警告信回复采取措施,该措施被FDA认可,故有4项被终止。结论:FDA警告信中关于'研究者总体职责'缺陷项的问题,对我国临床试验的实施起到警示作用。建议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信息透明度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培训提高研究者意识、授权合格的研究者并加强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试验整体质量。
- 宦静杜宏宇刘毅
- 关键词:FDA
- 英利昔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近年的研究认为,TNF-α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皮损中TNF水平升高,经有效治疗后,患者血清和皮损中TNF水平下降,提示干扰TNF-α的作用可能减轻皮损的炎症。英利昔单抗是一种抗TNF-α的鼠-人嵌合的单克隆抗体,可高效特异地结合TNF-α,从而使TNF-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近年英利昔单抗在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中取得较好疗效,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现对英利昔单抗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卫生决策者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 陈声利闫军刘毅姜祎群孙建方
- 关键词:斑块状银屑病单抗治疗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抗TNF-Α英利昔单抗
- 依那西普治疗斑块状银屑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07年
- 近年开发的生物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一种重组人TNF-α与IgG Fc段形成的融合蛋白,通过竞争性抑制TNF-α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而拮抗内源性TNF-α的作用。2004年美国FDA批准依那西普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本文对依那西普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不良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卫生决策者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 陈声利闫军刘毅徐秀莲孙建方
- 关键词:斑块状银屑病依那西普随机对照试验细胞表面受体
- 活性溶菌酶试验对痤疮发病机制的作用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痤疮皮损分离的常见微生物中,非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评估记录及对比分析33例痤疮患者使用活性溶菌酶前(基线)、使用后第2周、第4周面部粉刺及炎性皮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结果:基线、治疗后第2周、第4周非炎性皮损(粉刺)数量分别为(13.64±5.90)处、(13.64±5.92)处、(13.27±6.27)处,试验前、后非炎性皮损(粉刺)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治疗后第2周、第4周炎性皮损(丘疹、脓疱)数量分别为9.48±5.14、7.45±4.27、6.06±4.50,试验前、后炎性皮损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受试者使用活性溶菌酶后炎性皮损减少30%以上,有效率达54.55%。结论:除痤疮丙酸杆菌外,其它微生物在痤疮发病机制中也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 滕艳聂瑾朱蓓蓓宦静杨雪源刘毅侯伟
- 关键词:痤疮痤疮丙酸杆菌发病机制
- 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治疗斑块型银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 2023年
- 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较为常见,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十余年,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安全高效的靶向口服药物仍有待开发。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转导细胞因子信号,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JAK家族成员中,酪氨酸激酶2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转导白介素-12/23、干扰素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斑块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是较为理想的药物靶点。高度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口服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另有多种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目前正在研发中。本文介绍了JAK-STAT通路及酪氨酸激酶2参与斑块型银屑病发病的机制,及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在斑块型银屑病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现状。
- 沈嘉庆刘毅
- 关键词:斑块型银屑病JAK-STAT通路
-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可抑制吗啡镇痛耐受大鼠的痛觉过敏以及脊髓和中脑c-Fos表达
- 2007年
- 目的:在福尔马林炎性疼痛模型观察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吗啡镇痛耐受大鼠疼痛行为以及脊髓和中脑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即对照组,皮下注射(sc)NS1ml;L-NAME组、Mor组和L-NAME+Mor组,为处理组,分别scL-NAME20mg·kg-1、吗啡10mg·kg-1、L-NAME20mg.kg-1和吗啡10mg.kg-1。各组给药均为每天2次,连续7d。在d8上午最后1次给药后30min,于大鼠左后足掌侧sc5%福尔马林0.1ml,记录每5min内舔咬注射足时间(TTSLI),观察时间为50min。记录完毕后取脊髓和中脑做c-Fos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NS组相比,L-NAME组的Ⅱ相TTSLI显著缩短,Mor组的Ⅰ相和Ⅱ相TTSLI显著延长,L-NAME+Mor组的Ⅰ相和Ⅱ相TTSLI均显著缩短。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L-NAME组、L-NAME+Mor组注射足同侧和对侧脊髓以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神经元的c-Fos样免疫反应阳性面积显著降低,但Mor组的F-LI阳性面积显著性增加。结论:吗啡镇痛耐受大鼠接受福尔马林刺激后表现为痛觉过敏,其脊髓和中脑PAG神经元的c-Fos表达增加,L-NAME可抑制吗啡镇痛耐受大鼠的痛觉过敏,并可抑制脊髓和中脑PAG神经元的c-Fos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和中脑的一氧化氮系统与吗啡镇痛耐受时痛觉过敏的发生密切相关。
- 薛富善于玲杨泉涌许亚超刘毅廖旭
- 关键词:痛觉过敏吗啡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C-FOS
- 小剂量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预防小儿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比较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比较小剂量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小儿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小儿90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在气管插管前采用盲法分别应用生理盐水、瑞芬太尼1g·kg^(-1)和舒芬太尼0.2g·kg^(-1)。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血压和心率(HR)以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结果:气管插管导致三组的血压和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并且对照组较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显著升高。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观察期SBP和HR增加大于基础值30%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在整个观察期,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的血压和HR及其观察期的最大值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1g·kg^(-1)和舒芬太尼0.2g·kg^(-1)对小儿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具有类似的抑制作用。
- 薛富善刘毅许亚超杨泉涌廖旭刘建华佟世义
- 关键词: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