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
- 作品数:8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筛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41例,年龄14 ~ 70岁,性别、身高和体重不限.根据术后8h患者的膀胱温度分为高温组(≥38℃)和常温组(<38℃).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术前血压、心率、射血分数、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呼吸功能检查、术中体外循环、激素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毕血压、心率、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和术后镇痛情况.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690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体温升高,发生率73.3%.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呼吸功能异常、术前射血分数≤50%和体外循环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呼吸功能异常、术前射血分数≤50%和体外循环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芳王越夫石佳李立环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体温变化
- 右美托咪啶的药理作用及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被引量:55
- 2007年
- 右美托咪啶是高选择性的α_2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作用。被右美托咪啶镇静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稳定,可随时唤醒,与医护人员交流并配合检查和治疗。右美托咪啶在拔管期间亦可持续使用,有助于脱机困难者脱离呼吸机。可加强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的作用,显著减少其用量,并可预防和治疗撤药反应。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其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躁动、创伤、高血压、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移植等患者。
- 石佳于钦军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药理学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蛋白酶抑制剂对围术期IL-8、SIRS评分及白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蛋白酶抑制剂对围术期白细胞介素-8(IL-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及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影响。方法 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8 h(T3)、术后1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和术后72 h(T7)使用ELISA方法检验血浆IL-8浓度、评估患者SIRS评分并检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IL-8浓度自T2即开始显著升高。在2组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T4和T5。至术后72 h,试验组IL-8浓度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IL-8浓度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自T3至T7试验组IL-8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IRS评分自T2开始升高,至T3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至T7,SIRS评分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自T3至T6,试验组SIRS评分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自T2即显著升高,至T3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自T2即显著升高,且持续至T7未有显著下降。自T3至T6,试验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自T3至T7,试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IL-8浓度、SIRS评分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
- 石佳张喆李军吕红何爱霞薛庆华王古岩肖文静李立环
- 关键词:体外循环白细胞介素-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蛋白酶抑制剂
- 术前抗血小板药物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出血和输血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不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暴露水平对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 195例择期行CABG患者,根据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情况均分为用药组、停药组和空白组。用药组包括术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停用不足7d者,停药组包括术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停用超过7d者,空白组包括术前未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者。主要观察术后出血和输血情况,前者具体包括术后引流量、大出血发生率和二次开胸止血率,后者包括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浓缩血小板的量和率。结果用药组术后总引流量和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多于空白组(P<0.05或P<0.01)。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和输注率及总输血率在用药组、停药组和空白组间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用药组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和输注率以及总输血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总输血率明显高于停药组(P<0.05)。三组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术前7d内暴露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明显增加。
- 石佳王越夫薛庆华王古岩袁素李立环
- 关键词:冠脉旁路移植术氯吡格雷
- 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血液保护作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2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6~22 kg/m^2,ASA分级Ⅰ~Ⅲ级,NYH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130):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麻醉诱导后T组经30 min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 g,然后以400 mg/h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Hb、Plt、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于术后6和24 h时记录胸管引流量.记录术后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情况.记录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各时点Hb、Plt、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组术后胸管引流量、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率均降低(P<0.05或0.01).两组未见住院期间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 王古岩石佳杨静王海玲史春霞林霖王剑辉王越夫于钦军李立环
- 关键词:氨甲环酸手术后出血输血
-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比较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低剂量组(n=49),负荷量10 mg/kg,维持量2 mg/(kg·h);中剂量组(n=51),负荷剂量为15 mg/kg,维持量为8 mg/(kg·h);高剂量组(n=50),负荷剂量为30 mg/kg,维持量为16 mg/(kg·h)。记录术后胸管引流量,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使用情况,以及住院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中、高三组患者术后6 h引流量[(324.90±196.05)vs.(303.73±185.03)vs.(255.31±121.81)ml]、24 h引流量[(611.67±281.56)vs.(601.50±304.33)vs.(555.82±239.16)ml]和总引流量[(744.48±350.90)vs.(712.20±359.15)vs.(658.67±290.07)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剂量下,异体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的使用率及使用量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高三种剂量的氨甲环酸对瓣膜手术患者术后出血、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术中推荐应用低剂量。
- 杜英杰王古岩杨丽静石佳吉冰洋郑哲
- 关键词:氨甲环酸心脏瓣膜手术血液保护术后出血输血
- CABG手术应用氯吡格雷和氨甲环酸对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估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和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采用2×2析因分析,第1个因素为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持续应用氯吡格雷至术前7天以内者纳入用药组(E组),未应用者纳入空白组(B组);第2个因素为术中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为T组,空白对照为P组。333例择期CABG患者,氨甲环酸为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量10mg/kg静脉滴注,继以维持量10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直至手术结束。结果无论术前是否持续应用氯吡格雷,氨甲环酸都可显著降低术后出血量等指标(ET组对EP组,P〈0.01;BT组对BP组,P〈0.01)。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可显著增加术后出血量(EP组对BP组,P〈0.05)、大出血发生比例和红细胞输注量(EP组对BP组,P〈0.01)、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比例(EP组对BP组,P〈0.05)以及总输血比例(EP组对BP组,P〈0.01)。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接受氨甲环酸治疗后,所有出血和输血指标与术前未应用氯吡格雷者相似(ET组对BP组,P〈0.05)。结论CABG患者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至术前7天以内可显著增加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这一风险,并消除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对出血和输血的不良影响。
- 石佳纪宏文王古岩袁素何爱霞李立环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氯吡格雷氨甲环酸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围术期体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8 h、16 h、24 h、48 h和72 h记录体温(膀胱温)、评估SIRS评分、采集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结果:两组体温、SIR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均在术后8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至术后72 h仍显著高于手术前水平(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自手术结束即刻显著上升,至术后72小时仍未有下降趋势,显著高于手术前水平(P<0.01)。在术后8 h、16 h、24 h、72 h四个时间点,实验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术后8 h、16 h、24 h、48 h四个时间点,实验组SIRS评分、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体温、SIRS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石佳李军张喆袁素陈芳何爱霞王古岩薛庆华肖文静李立环
- 关键词:体外循环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胰蛋白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