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领弟 作品数:11 被引量:69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红素氧合酶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明血浆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及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及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就诊的NAFLD患者,联合采用超声检查及肝脏弹性成像分析,筛选NAFLD患者,并设立健康对照组,同步收集纳入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肝脏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留取血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HO-1水平。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AFLD发病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AFLD发生及进展相关指标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NAFLD328例,健康对照113例,NAFLD组据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分为肝脏酶学指标正常组148例和异常组180例,血浆HO-1水平随NAFLD发病及进展依次递增,健康对照组、肝脏酶学指标正常组、肝脏酶学指标异常组依次为(9.09±2.19)ng/ml、(14.38±2.63)ng/ml、(17.0±3.30)n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的血浆HO-1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为(9.83±3.21)ng/ml,低于合并1项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13.59±3.72)ng/ml;均低于合并2项以上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16.09±3.41)ng/m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1水平分析结果显示,随HO-1水平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甘油三酯随之升高,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NAFLD组白细胞计数为(6.79±1.62)×10^9/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68±1.36)×10^9/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O-1水平、血清TC及体质量指数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血浆HO-1水平、血清TG及空腹血糖为影响NAFL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HO-1水平可预测NAFLD� 苑喜微 李冬冬 刘领弟 张莹 赵文 崔璐瑶 杨杨 南月敏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分子标志物 血红素氧合酶1 2017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与管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27 2017年 2017年7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更新并发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与管理实践指南》,该指南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精准诊断、治疗及有效预防提出相关建议:疑似NAFLD患者初次评估应考虑相关代谢性疾病;NAFLD患者应用瞬时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及血清生物化学模型等无创诊断技术评估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情况;临床肝组织病理学报告应区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NAFL伴有炎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及其严重程度;NAFLD早期药物治疗仅限于病理确诊的NASH及肝纤维化患者;不建议吡格列酮、维生素E作为未经肝活组织学检查证实或非糖尿病NASH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符合适应证的NAFLD/NASH肥胖患者可考虑前肠减肥手术。强调NAFLD患者应积极消除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可用于NAFLD/NASH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但应避免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建议对NASH非肝硬化患者常规筛查或监测肝细胞癌。在肝移植评估过程中应关注心血管疾病。儿童及青少年NAFLD治疗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推荐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一线治疗措施。 南月敏 付娜 李文聪 孔令波 苑喜微 张思雨 刘领弟 路宇 崔璐瑶关键词:疾病管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经肝穿活组织学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07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分别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方(n=127)和扶正化瘀胶囊(n=80)治疗,疗程均为24~4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脏生化学、肝脏硬度值(LSM)、无创性肝纤维化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的变化,评估益气活血方抗肝纤维化疗效。结果益气活血方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患者基线LSM、APRI、FIB-4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益气活血方和扶正化瘀胶囊患者症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益气活血方在改善肝病面容、肝区不适及腰膝酸软方面优于扶正化瘀胶囊(P<0.05);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随疗程延长逐渐复常,治疗24~48周复常率两组分别为100%对比100%、100%对比93.8%、96.8%对比92.3%及87.5%对比81.8%。治疗12周后两组APRI值均显著降低;治疗48周,两组LSM显著改善;而FIB-4显著改善仅见于益气活血方治疗48周,与扶正化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SM、APRI、FIB-4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对比63.6%,P=0.046;68.4%对比52.0%,P=0.052;68.4%对比62.0%,P=0.437;益气活血方治疗患者LSM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可作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优选方案。 崔璐瑶 张潇潇 崔坡 李文聪 张玉果 王荣琦 赵素贤 任伟光 孔令波 韩芳 苑喜微 刘领弟 张莹 张庆山 孔丽 南月敏关键词:中药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益气活血方 扶正化瘀胶囊 重视肝细胞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肝损伤 2023年 肝细胞癌(HCC)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HCC一线治疗方案及根治性治疗高复发风险患者抗复发治疗的选择之一。一线分子靶向药物联合ICIs治疗或双免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均较单一靶向药物显著改善。HCC靶向及免疫治疗适用于Child-PughA~B级患者,靶向药物所致肝损伤包括转氨酶、胆红素异常,严重者可发生低蛋白血症、腹水等。ICIs相关性肝炎多发生于1~3个疗程(4~12周),其治疗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肝功能复常后可根据全身状况及肿瘤治疗需求选择不同作用机制靶向药物及ICIs治疗。 南月敏 刘领弟 赵素贤关键词:肝细胞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药物 肝损伤 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及相关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联合脂代谢指标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其诊断NAFLD的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及体检中心经超声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502)检测(部分患者行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AFLD患者225例,健康对照组10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GP7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NAFLD的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所建模型对NAFLD的诊断效能。结果NAFLD发病显著趋于年轻化,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病比率增多。年龄构成比分析结果显示,20~50岁为NAFLD患病主要年龄段,其中30~39岁患病比率高达47%,60岁以上患病比率明显下降(4.00%)。GP73可作为NAFLD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以GP73(G)联合人体质量指数(BMI,B)、血清甘油三酯(TG,T)建立GBT、GB、GT诊断模型,结果证实,GBT、GB、GT模型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69、0.937、0.909,灵敏度依次为84.90%、77.80%、84.00%,特异度分别为95.40%、95.40%、82.40%,P<0.05,以GBT模型诊断效能最佳。结论NAFLD以男性青壮年患病多见,随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血浆GP73水平与NAFLD发生和发展有关;GBT模型可作为NAFLD无创诊断新模型,亦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王一奇 苑喜微 李冬冬 汤玉会 薛宁宁 崔璐瑶 刘领弟 南月敏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高尔基体蛋白73 代谢综合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肝癌筛查 被引量:2 2021年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全球公共健康威胁之一。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慢性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其所致HCC约占86%,据此,针对慢性HBV感染人群的危险分层进行HCC筛查,可早期发现和诊断HCC,提高HCC根治率和患者生存率。 刘领弟 郭沛霖 南月敏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细胞癌 血浆GP73联合肝脏硬度检测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联合肝脏硬度测定(LSM)诊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另选择健康人56例,使用Fibrotouch检测LS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GP73水平。对肝病患者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P73、LSM及两者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在本组196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S 1期45例(23.0%),S 2期50例(25.5%),S 3期49例(25.0%)和S 4期52例(26.5%),其中≥S 2期者151例(77.0%),≥S 3期者101例(51.5%);S 1、S 2、S 3和S 4期患者血浆GP73水平分别为(118.1±30.6)ng/ml、(135.8±39.7)ng/ml、(175.8±54.8)ng/ml和(228.7±74.6)ng/ml,LSM分别为(6.1±1.8)kpa、(10.1±2.2)kpa、(15.3±4.5)kpa和(23.0±9.4)kpa,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为(94.0±19.4)ng/ml和(5.4±2.0)kp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P73诊断肝纤维化≥S 2、≥S 3和S 4的截断点分别为127.7 ng/ml、142.5 ng/ml和155.6 ng/ml,LSM诊断的截断点分别为8.8 kPa、12.6 kPa和17.9 kPa,两者联合诊断的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95%CI:0.875~0.948)、0.954(95%CI:0.920~0.977)和0.950(95%CI:0.914~0.973),其灵敏度分别为71.5%、86.1%和88.5%,其特异度分别为94.6%、95.1%和89.1%,准确性分别为96.8%、92.3%和90.7%。结论应用血浆GP73联合LSM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崔璐瑶 苑喜微 刘领弟 张莹 赵文 赵丹丹 杨杨 南月敏关键词:丙型肝炎 肝纤维化 高尔基体蛋白73 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进展 被引量:4 2019年 直接抗病毒药物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根据药物代谢特点,不建议经肝脏代谢的NS3/4A蛋白酶抑制剂类直接抗病毒药物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S5B、NS5A抑制剂对CYP450酶系无明显影响,近年指南推荐以索磷布韦为基础方案,包括泛基因型方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1,4,5,6型特异性方案索磷布韦/来迪派韦24周或上述方案联合利巴韦林12周,12/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可达88%~100%,42%~53%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改善。等待肝移植患者中经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约15.5%~49%暂时不需肝移植,索磷布韦/来迪派韦、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患者10.3%~19.2%免于肝移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南月敏 刘领弟 赵文 崔璐瑞关键词:肝硬化 失代偿期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3 2020年 终末期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内环境改变、免疫防御能力低下、肠壁屏障功能减退等原因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常见感染包括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胆道及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自发性菌血症,严重者可引起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感染可加剧肝脏及相关脏器损伤的进展,严重者危及生命。早期发现与诊断、采用有效抗菌药物及支持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的关键。 南月敏 刘领弟关键词:终末期肝病 多重耐药菌 抗菌治疗 靶免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明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导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原发性肝癌105例,分析患者应用靶向药物+TACE和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TACE治疗前后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变化情况、2级以上肝损伤及其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精准预测及评估模型。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0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有50例(47.62%)发生肝损伤,1级肝损伤26例(52%),2级肝损伤16例(32%),3级肝损伤8例(16%),无4级肝损伤发生。两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9,P=0.6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为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TAP)模型,TAP诊断2级以上肝损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5,当截断值为1.24时,灵敏度为84.35%、特异度为92.31%,诊断效能显著优于白蛋白-胆红素分级模型。结论靶向药物+TACE治疗组和靶向药物+ICIs+TACE治疗组患者严重肝损伤发生率低,耐受性均良好。TAP模型可作为评估靶免联合TACE治疗患者发生2级以上肝损伤风险的新方法。 刘领弟 董士铭 李园园 南月敏关键词:肝细胞癌 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