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
-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4/M5亚型)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4/M5亚型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M4/M5亚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远期疗效、预后及复发因素分析。结果收集符合诊断的46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38例接受2个疗程以上治疗并纳入统计,其中男22例,女16例;M419例,M519例;中位年龄5岁。5年总体生存(OS)率为(57.7±9.3)%,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47.2±8.9)%,M45年EFS率为(52.4±12.7)%,M55年EFS率为(45.4±11.9)%。按国际危险度分层比较: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组5年EFS率分别为(77.2±12.4)%、(49.5±14.9)%和(25.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5,P=0.043)。单因素分析显示髓外浸润、染色体核型、诱导治疗第8天骨髓反应评估、治疗疗程为影响预后的因素(χ2=4.828、10.178、5.382、4.771,P=0.028、0.017、0.020、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髓外浸润(HR=5.323,95%CI:1.620-17.490,P=0.006)、〈6个疗程治疗(HR=6.186,95%C1:1.726~22.176,P=0.005)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儿童髓系白血病M4/M5亚型强化疗和足疗程是提高总体疗效的关键。2.髓外浸润是影响生存和导致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3.初始评估有高危因素伴预后不良患儿建议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 陈凯蒋慧陆正华邵静波杨静薇李红张娜朱嘉莳邹冰
-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预后
- 儿童常见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被引量:13
- 2013年
- 儿童恶性肿瘤为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发生的人群分布和区域差异等相关因素,目的在于明确病因、总结流行规律,以便早期干预和有效防治。本文简要综述国内外儿童常见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 陈凯蒋慧
- 关键词:儿童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CCCG-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评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以CCCG-2015方案规范治疗的220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导治疗第19、46天骨髓细胞学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结果220例患儿中,男128例、女92例;中位年龄5.1岁;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诱导缓解率97.7%,长期生存率94.6%,病死率5.4%,复发率6.8%。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87.5±2.6)%,5年总生存(OS)率(92.7±2.2)%,5年累积复发率(9.4±2.4)%,中位复发时间为32(9~34)个月。低、中、高危组5年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9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中,MRD 0.01%~0.099%、0.1%~0.99%、≥1%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诱导第46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第19天MRD≥1%(HR=7.04,95%CI:2.84~17.46)和第46天MRD≥0.01%(HR=1.67,95%CI:1.17~2.37)是影响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MRD<0.01%患儿复发率低,第19天MRD≥1%和第46天MRD≥0.01%患儿预后差。
- 李红邵静波朱嘉莳张娜陈凯王真邹冰夏敏蒋慧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儿童
-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罕见病短期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罕见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UCBT治疗的4例罕见病的临床资料、分子诊断及移植结果。结果 4例罕见病分别接受了HLA全相合或2~4位点不合的脐血,采用以"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为基础的经典清髓预处理方案。脐血移植中位年龄10(5.7~41)个月,诊断至移植中位时间4.5(3~14)个月。输注脐血有核细胞中位数17.5(13.7~21)×10~7/kg,CD34^+细胞中位数6.9(4 5~16.5)×10~5/kg。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4(10~22)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42(17~67)d,移植后+1个月起短串联重复序列持续完全供者嵌合状态,无1例发生植入失败或者混合嵌合。短期随访内未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达100%。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8^+细胞绝对值中位数0.412(0.375~0.534)×10~9/L,总体有上升趋势,但未达正常标准(0.54~1.36)×10~9/L;CD4^+细胞绝对值中位数0.188(0.038~0.479)×10~9/L,远低于正常标准(0.71~1.84)×10~9/L;CD4^+/CD8^+比例明显倒置。+30d复测所有患儿致病基因消失,且原发病缓解,无1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UCBT治疗罕见病对原发病控制有显著疗效,但免疫重建缓慢、病毒感染率高。进一步研究需要优化与改进移植预处理方案,促进免疫重建,以期获得更好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 陈凯蒋慧张娜朱嘉莳陆正华邵静波杨静薇李红邹冰
- 关键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罕见病儿童疗效
- MLL基因重排阳性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MLL rearrangement,MLL-r)阳性的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MLL-r AL患儿4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LL-r。Kaplan-Meier法评估患儿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对性别、年龄、白细胞数等影响生存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AL患儿MLL-r的检出率为7.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MLL-r的检出率分别为5.4%和1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组患儿的年龄(>1岁和≤1岁)和初发时白细胞数(≥50×10^(9)/L和<50×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和P=0.021)。MLL-r ALL患儿的免疫分型以早期前体B-ALL为主,占79.2%;MLL-r AML患儿以M5为主,占77.8%。MLL伙伴基因分析,ALL患儿MLL/AF4占59.2%(16/27),其中小于1岁的患儿占68.7%(11/16),与非MLL/AF4组小于1岁的患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AML患儿以MLL/AF9为主,占33.3%。42例患儿可进行疗效分析,完全缓解率为97.6%(41/42),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2~138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分别为21个月和24.5个月,3年EFS和OS率分别为(41.8±9.4)%和(60.9±9.3)%。MLL-r ALL患儿中位EFS和OS时间分别为21.5个月和28个月,3年EFS和OS率分别为(44.3±11.7)%和(58.2±12.1)%。MLL-r AML患儿中位EFS和OS时间分别为16个月和23个月,2年EFS和OS率分别为(36.5±15.8)%和(64.7±14.5)%。ALL患儿复发8例,中位复发时间20个月(2~36个月);AML患儿复发7例,中位复发时间16个月(5~38个月);二者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8.4%和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单因素分析显示,MLL-r ALL患儿年龄>1岁与≤1岁组、白细胞数�
- 刘青张娜邵静波李红陈凯杜成坎王真蒋慧
-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预后分析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单中心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被引量:22
- 2019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真刘青蒋慧杨静薇李红邵静波张娜陈凯朱嘉蒔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流感染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