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在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收治的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阿加曲班组75例和常规治疗组65例。治疗后90 d评估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计算治疗后7、14、30、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治疗前基线的差值,治疗后进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估。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90 d mRS评分≤1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1)。与基线比较,2组治疗后7、14、30、90 d NIHSS评分均降低。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14、30、90 d 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13±0.39)分vs-(1.02±0.26)分,P=0.030;-(3.21±1.05)分vs-(2.13±0.56)分,P=0.030;-(3.50±0.72)分vs-(2.22±1.09)分,P=0.008;-(3.70±0.38)分vs-(2.25±0.68)分,P=0.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后30、90 d BI评分≥95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为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可阻止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急性期进展、改善远期神经功能障碍,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且亚急性或慢性发作,常被忽视甚至误诊。目前临床上CVT的治疗措施主要有:(1)抗凝,包括静脉用肝素(根据剂量调整)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根据体重调整);(2)溶栓治疗;(3)对症治疗:包括抗癫治疗和降低颅高压。欧洲神经科学联盟(EFNS)专家组查阅了MEDLIN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相关文献,提出了CVT治疗方案。对于目前仍缺乏证据的方面,专家组在指南中清楚的陈述了依据临床实践作出的指导意见:(1)没有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CVT患者应该给予皮下低分子肝素或静脉使用肝素治疗。(2)CVT伴随的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证。(3)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最佳持续时间目前尚不确定。如果CVT继发于短暂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可给3个月,先天性CVT和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可给6~12个月。对于发生两次以上CVT患者及具有明显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4)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证据表明CVT患者需采用全身性或局部溶栓治疗。对于重症、病情不断恶化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主张使用溶栓治疗。(5)对于严重CVT患者,颅高压明显,一般治疗效果不满意者,抗水肿治疗(包括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和部分颅骨切除术)可作为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