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国富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1篇血性
  • 1篇药物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 1篇他汀
  • 1篇他汀类
  • 1篇他汀类药
  • 1篇他汀类药物
  • 1篇情感
  • 1篇情感障碍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卒中
  • 1篇卒中后
  • 1篇细胞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脑血
  • 1篇脑血栓
  • 1篇脑卒中

机构

  • 4篇钦州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唐国富
  • 3篇马可
  • 2篇庞文军
  • 2篇颜循金
  • 2篇吕华东
  • 1篇梁朝莹
  • 1篇冯鹏雄
  • 1篇刘秀颖
  • 1篇蓝瑞芳
  • 1篇张炜志
  • 1篇陈瑶劼

传媒

  • 1篇智慧健康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6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96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中,有276例发生后循环缺血,发生率为69.70%。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显示,男性、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较高,男性、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积极治疗或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敏仕梁朝莹马可颜循金张炜志李松良唐国富陈俊宇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基于此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颈动脉斑块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较对照组82.0%显著较高,且P<0.05。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IMT、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Barthel指数、NIHSS评分等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且P <0.05。结论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显著,即可减少其动脉斑块面积和厚度,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生存质量,预后良好,值得应用推广。
唐国富庞文军江元慧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后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情感障碍是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共病,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还会增加致残率及致死率。目前医学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障碍的形成机制存在多种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一心理社会因素,二是生物学因素。该文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情感状况、发病机制、病灶部位、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马可蓝瑞芳刘秀颖吕华东陈俊宇颜循金唐国富廖志东吴本辉江元慧黄雯静冯鹏雄陈瑶劼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情感障碍发病机制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et-7f、IL-6的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et-7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按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其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内膜中膜厚度(IMT)<1.2mm]51例和颈动脉斑块组(IMT≥1.2mm)58例,其中颈动脉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2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26例,并于同期随机选取体检中心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RT-qPCR法检测血清let-7f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秩相关分析血清let-7f、IL-6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升高,血清H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均<0.05)。病例组血清let-7f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斑块越不稳定,血清let-7fmRNA下调越显著,血清IL-6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秩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et-7fmRNA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s=0.638,P<0.05),血清IL-6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s=-0.609,P<0.05),let-7fmRNA与IL-6呈负相关(rs=-0.712,P<0.05)。let-7fmRNA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5%CI:0.748~0.91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77,准确性为0.82;IL-6诊断急性脑梗死ROC的AUC为0.812(95%CI:0.726~0.8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0、0.72,准确性为0.75;两指标联合诊断急性脑梗死ROC的AUC为0.903(95%CI:0.840~0.96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82,准确性为0.8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et-7f水平下调,IL-6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
唐国富李志远马可吕华东庞文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