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祥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白僵菌
  • 2篇产孢
  • 1篇蛋白
  • 1篇调蛋白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樟芝
  • 1篇深层发酵
  • 1篇田间
  • 1篇田间防效
  • 1篇子机
  • 1篇孢子
  • 1篇孢子萌发
  • 1篇小绿叶蝉
  • 1篇固态发酵
  • 1篇发酵
  • 1篇防效
  • 1篇分子
  • 1篇分子机制
  • 1篇钙调蛋白
  • 1篇钙离子

机构

  • 3篇江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天...

作者

  • 3篇李华祥
  • 2篇华兆哲
  • 2篇刘龙
  • 2篇陈坚
  • 2篇李江华
  • 2篇杨海泉
  • 2篇堵国成
  • 1篇马延和
  • 1篇陆震鸣
  • 1篇耿燕
  • 1篇史劲松
  • 1篇许正宏
  • 1篇朱青

传媒

  • 2篇工业微生物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分阶段调控关键因素提高白僵菌固态发酵产孢量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分阶段调控关键因素策略,对白僵菌固态发酵过程进行优化。优化后最佳发酵模式为:初始含水量为65%,发酵至48 h将含水量调为68%;发酵至20 h和40 h分别适当翻料;0~48h(适应期)发酵温度为25℃,48~108 h(快速生长期)发酵温度为24℃,108~168 h(稳定期)发酵温度为28℃;同时,48~108 h按通气比1:2通气,0~48 h和108~168 h不通气。采用上述关键因素调控策略后,白僵菌固态发酵产孢量达18亿孢子/g(干培养基),与优化前相比产孢量提高约360%,效果显著。
李华祥杨海泉李江华刘龙华兆哲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白僵菌固态发酵产孢量
钙离子调控樟芝深层发酵无性产孢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6
2017年
樟芝是原产于台湾的珍稀药用真菌,具有保肝、抗癌等活性。樟芝在深层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无性孢子,但是目前对樟芝无性产孢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了樟芝发酵培养基中Ca^(2+)浓度能够有效调控樟芝无性产孢的现象;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不添加Ca^(2+)培养(对照)的菌丝体、添加1 mmol/L Ca^(2+)培养(促进产孢)的菌丝体及添加200 mmol/L Ca^(2+)培养(抑制产孢)的菌丝体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参与Ca^(2+)/钙调素信号通路的CaM蛋白和HSP90蛋白,以及参与FluG调控产孢信号通路的AbaA蛋白;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Ca^(2+)/钙调素和FluG介导的樟芝无性产孢信号通路模型图;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对该通路上23个功能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受Ca^(2+)调控最为灵敏的7个产孢相关功能基因:crz1、hsp90、flbB、brlA、abaA、wetA及fadA。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樟芝无性产孢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华祥陆震鸣朱青耿燕史劲松许正宏马延和
关键词:樟芝分子机制钙离子钙调蛋白
白僵菌对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白僵菌孢子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是影响其田间防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球孢白僵菌YP9(CCTCC No:M209238)孢子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田间应用条件:营养物质为2%麸皮浸出液(自然pH);孢子悬浮液喷洒浓度为5×10^7孢子/mL;在气温为23℃~28℃时喷洒。经昆明和无锡两试验地田间防效验证,该白僵菌在上述条件下对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高达65%,与茶农常用化学农药——天王星防效相当。
李华祥杨海泉刘龙李江华华兆哲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白僵菌田间防效孢子萌发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