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莉莉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影像
  • 2篇麻疹
  • 2篇麻疹肺炎
  • 2篇肺炎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栓
  • 1篇影像表现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动脉
  • 1篇支气管动脉栓...
  • 1篇支气管动脉栓...
  • 1篇支气管动脉栓...
  • 1篇栓塞
  • 1篇栓塞术
  • 1篇脾动脉
  • 1篇脾动脉瘤
  • 1篇气管

机构

  • 5篇南京市第二医...

作者

  • 5篇袁莉莉
  • 3篇李超
  • 2篇谢正平
  • 2篇戴峰
  • 2篇蒋燕
  • 1篇童金龙
  • 1篇王礼学
  • 1篇朱西琪
  • 1篇李代欣
  • 1篇林霏申
  • 1篇许传军
  • 1篇孙晓东
  • 1篇唐晓军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现代医学
  • 1篇2010年全...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麻疹肺炎51例影像特点分析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1/2-3岁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麻疹发病率有了新的变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都有了新的特点。接种过疫苗的3-12岁少儿和20-30岁左右成人发病也明显增多。由于...
朱西琪戴峰蒋燕袁莉莉李超
关键词:麻疹肺炎影像表现
文献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放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磁共振成像(MRI)DWI检查。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鳞状细胞癌患者ADC值差异,根据放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组(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比较两组ADC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效果的因素。结果80例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放疗后达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25例,疾病进展3例;放疗有效组52例,无效组28例。放疗有效组放疗前ADC值高于无效组[(0.99±0.14)×10^(-3)mm^(2)/s比(0.76±0.20)×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1);放疗有效组放疗后ADC值也高于无效组[(1.43±0.25)×10^(3)mm^(2)/s比(1.11±0.23)×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01);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放疗后的ADC值均较放疗前升高(均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病灶浸润深度、Ki-67表达患者以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Ⅲ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浸润、发生远处转移、放疗前ADC值过低是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放疗前ADC值是中晚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放疗前ADC值越低,患者放疗效果越差。
鲁世慧王礼学童金龙杜傲宇袁莉莉
关键词:宫颈肿瘤表观扩散系数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核性大咯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结核性大咯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因肺结核大咯血至本院就诊并接受BAE治疗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CT血管造影(CTA)和(或)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术中探及的病变血管影像学表现、病变血管来源、栓塞材料及方法等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原因。结果:96例结核患者中87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未再发咯血,9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38%,其中男6例,女3例。术后24 h再发者1例,术后1~2周内再发者5例,术后3~6个月复发者3例。在6例术后近期复发者中(术后4周内),再次介入手术时发现,5例复发原因为未完全栓塞出血血管,遗漏的血管包括胸廓内动脉2支,支气管动脉3支,肾动脉分支1支,肺动脉2支;1例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通(外院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远期复发者3例(术后3~6个月),主要表现为肋间动脉增粗,侧支循环形成。本组患者均采用混合材料栓塞,随访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24个月,均未发现再通现象。结论:术前CTA及CTPA检查能全面显示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来源,采用混合栓塞材料对咯血责任动脉进行栓塞,近期疗效确切可靠,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可能。
袁莉莉唐晓军林霏申
关键词:结核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复发
多层螺旋CT在预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及脾动脉瘤危险因素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运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及脾动脉瘤(SAA)的扫描数据,探讨肝硬化合并PVT和SAA的关系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肝炎后肝硬化合并PVT和SAA患者13例(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合并SAA患者23例,两组均排除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利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CT资料,分析SAA部位、数量、大小、脾动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及脾脏斜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合并PVT和SAA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13例中,发现动脉瘤23个,单发8例,多发5例;发生于脾动脉中段3个,脾动脉远段20个。对照组23例中,发现动脉瘤38个,单发16例,多发7例;发生于脾动脉中段7个,脾动脉远段31个。两组SAA短径、脾动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脾脏厚度高于对照组[(6.40±1.03)cm vs.(5.30±1.19)cm,P<0.01],观察组脾脏斜径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脾脏厚度是肝硬化合并PVT和SAA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73,P<0.05)。结论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下脾脏厚度值可用于肝硬化合并PVT及SAA风险预测及评估。
李代欣许传军孙晓东谢正平袁莉莉李超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瘤
麻疹肺炎51例影像特点分析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1/2-3岁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麻疹发病率有了新的变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都有了新的特点。接种过疫苗的3-12岁少儿和20-30岁左右成人发病也明显增多。由于...
谢正平戴峰蒋燕袁莉莉李超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