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艳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主题

  • 4篇烧肉
  • 4篇挥发性
  • 4篇挥发性风味
  • 4篇红烧肉
  • 4篇风味
  • 3篇狮子头
  • 2篇脂肪酸
  • 2篇脂肪氧化
  • 2篇挥发性风味成...
  • 2篇风味成分
  • 1篇顶空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品质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脂肪
  • 1篇质构特性
  • 1篇肉丸
  • 1篇食用品
  • 1篇食用品质

机构

  • 10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0篇徐艳
  • 7篇朱文政
  • 7篇周晓燕
  • 3篇杨章平
  • 2篇张慧敏
  • 1篇葛庆丰
  • 1篇胡博然
  • 1篇章海风
  • 1篇于海
  • 1篇吴鹏

传媒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美食研究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农产品加工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现代食品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添加不同酒对红烧肉水分迁移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究添加不同酒对红烧肉的食用品质和水分迁移规律的影响,本实验以添加黄酒、木瓜酒、啤酒和混合酒烹制的红烧肉为研究对象,运用低场核磁共振仪(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和质构仪、卡路里量热仪等检测红烧肉食用品质、质构特性、营养成分和内部水分弛豫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通过感官评价得知,黄酒组的红烧肉整体可接受度较高;而木瓜酒组红烧肉的脂肪、蛋白质和卡路里含量数值最高,分别为51.95、38.55 g/100 g和623.50 kcal/100 g;啤酒组的水分含量最高,含量高达31.55 g/100 g;黄酒组红烧肉的硬度和剪切力值最低,分别为31.54和2.06 N,肉样达到理想口感和嫩度;黄酒组的L;(亮度)值和a;(红度)值较高,色泽更加红亮。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发现,啤酒组的弛豫时间T;最短,水与底物结合更紧密,不容易流失,木瓜酒组的弛豫时间T;最长以及峰面积T;最大,红烧肉中的自由水含量最高。综上所述,烹制红烧肉过程中添加黄酒烹制的红烧肉成品各方面综合最佳,其次为混合酒(黄酒+啤酒)组效果次之。该研究结果为红烧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探究酒对中华传统菜肴质地、滋味的影响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
朱文政张一凡沙文轩王秋玉沈东强刘薇徐艳徐艳
关键词:红烧肉水分迁移质构特性食用品质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水油面团基础配方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D-混料设计基础配方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水、高筋面粉、起酥油、低筋面粉四种成分所占比例对水油面团感官评价的影响,建立了原料配比与水油面团感官评价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油面团的最佳配方为:水32.7%、高筋面粉12.7%、起酥油7.6%、低筋面粉47%。
许志诚吴鹏徐艳钱翔宇章海风
关键词:感官评价
中式龙须拉面工艺的优化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水、食盐、绵白糖的用量对中式龙须拉面品质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到龙须拉面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用量650 g,食盐用量20 g,绵白糖用量250 g。此工艺条件下可得到光洁度较高、色泽洁白、粗细均匀、质地柔软、有一定延伸性的龙须拉面。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变仪、色差仪等分析仪器对拉面的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面团在多次缠绕抻拉后黏性和弹性增加,油炸成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水分含量降低至0.1 g/100 g,色泽亮黄,为龙须拉面的工业化制备提供技术指导。
朱文政徐艳徐艳周晓燕
关键词:正交试验
红烧肉炖制过程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变化被引量:15
2019年
文章研究了原料肉煎制后、炖煮60,90,120,150min的红烧肉中基本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色泽、剪切力、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水分含量随炖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原料肉经过煎制后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显著升高至0.95 mgMDA/kg,随着小火炖制时间的延长,TBARS值逐渐降低至0.28mgMDA/kg。经过不同时间的炖制,红烧肉中的饱和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原料肉相比,炖制120min的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1.45上升到1.55,长时间小火炖煮提高了猪肉中油脂的营养价值。
徐艳钱祥羽朱文政葛庆丰周晓燕
关键词:红烧肉脂肪氧化脂肪酸
不同肥瘦比和烹制时间对狮子头猪肉丸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该研究以狮子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不同肥瘦比的狮子头在不同的烹制时间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以探讨狮子头在不同烹饪时间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狮子头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结合气味活性值(OAV)讨论狮子头烹饪过程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研究表明:在烹制两种肥瘦比例(6:4、7:3)的狮子头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73种、71种挥发性风味物,经过OAV值分析的结论发现,在90、120、150 min中主要的风味物质为己醛、壬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等。在120 min时6:4组在己醛含量近达到了3.87 mg/kg、壬醛含量达到4.41 mg/kg,2-戊基呋喃含量达到2.85 mg/kg;7:3组己醛含量达到了4.44 mg/kg、壬醛含量达到5.03 mg/kg,2-戊基呋喃达到2.74 mg/kg。因此,烹制120 min时7:3比例的狮子头风味物质组成更丰富,风味评价更好。
朱文政刘薇季明勇沈东强赵赵沙文轩王秋玉徐艳徐艳
关键词:狮子头挥发性风味成分
烹制时间对狮子头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为探究烹制时间对狮子头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对不同烹制时间条件下狮子头的基础营养成分、色泽、卡路里、质构、嫩度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烹制时间对狮子头的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烹制过程使狮子头中水分含量增加显著(P<0.05)。与原料肉相比,烹至120 min时狮子头比原料肉中的脂肪含量降低了17.97%;狮子头肥肉部位L值随着烹制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瘦肉部位的L值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烹制过程使狮子头的卡路里热量降低了41.04%。经质构分析,在烹制过程中狮子头的硬度、咀嚼性、嫩度值变化显著(P<0.05),烹至120 min时,狮子头达到口感嫩滑、入口即化的口腔状态。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狮子头中共分离鉴定出7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酯类、脂肪烃类、醇类、酸类以及其他类风味化合物。
朱文政徐艳徐艳王秋玉沙文轩周晓燕杨章平
关键词:狮子头营养品质嫩度挥发性物质
狮子头加工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对狮子头加工过程中原料、凝胶、成型、炖煮等不同阶段的样品以及成品的粗脂肪含量、硫代巴比妥酸( TBARS )值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狮子头在加工过程中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P<0.05 );从整体变化趋势上看, TBARS 值逐渐增大,在加工过程中变化显著( P<0.05 );检测得出棕榈酸( C16 : 0 )、硬脂酸( C18 : 0 )、油酸( C18 : 1 )以及亚油酸( C18 : 2 )为主要脂肪酸组分.不同炖煮时间,狮子头所含饱和脂肪酸( SFA )含量变化显著( P<0.05 ),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含量显著上升( P<0.05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含量显著下降( P<0.05 ).在不同加工条件下,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狮子头中脂肪含量呈减低趋势,因炖煮时间和温度及添加物的影响,狮子头中脂肪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其中脂肪酸组分含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朱文政徐艳徐艳张慧敏于海张慧敏于海
关键词:狮子头猪五花肉脂肪氧化脂肪酸
干红葡萄酒对炖牛肉品质影响及工艺优化被引量:6
2021年
通过3组单因素试验,以牛肉感官评价、硬度、弹性、黏附性、咀嚼性以及呈味物质的变化为指标,结合响应面优化分析,探究牛肉在烹煮过程中干红葡萄酒添加量、加入时间、烹煮时间对炖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g牛肉在开始时加入150 mL干红葡萄酒炖煮60 min,是干红葡萄酒炖牛肉的最佳工艺条件。依据感官评分的F值大小由高至低依次为:干红葡萄酒添加量、炖煮时间、干红葡萄酒加入时间;依据呈味氨基酸的F值大小由高至低依次为:炖煮时间、干红葡萄酒添加量、干红葡萄酒加入时间。在实验中通过控制3个因素,可提高干红葡萄酒炖牛肉成品的品质。该实验结果为干红葡萄酒炖牛肉工艺优化和风味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方雨洁林岚顾天宇杨伊然徐艳胡博然
关键词:干红葡萄酒牛肉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不同烹制时间红烧肉挥发性风味成分被引量:36
2021年
应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红烧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通过添加内标物计算其主体风味成分含量,并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探讨了红烧肉在烹制过程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研究表明,红烧肉在烹制过程中共鉴定出9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烹制时间对红烧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己醛、壬醛等风味化合物是红烧肉烹制90、120和150 min最主要的风味物质;烹制120 min时,醛类物质、脂肪烃类、醇类物质对红烧肉风味组成贡献较大。烹制150 min时,己醛含量达到22.75 mg/kg,壬醛含量达到12.17 mg/kg,2-戊基呋喃含量为7.60 mg/kg。红烧肉OAV值≥1的有9种,按照风味贡献程度次为壬醛、己酸甲酯、己醛、反-2-庚烯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2-庚酮、2-戊酮、3-羟基-2-丁酮。该研究为红烧肉的产品研发与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朱文政严顺阳徐艳徐艳张慢张慧敏周晓燕张慧敏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红烧肉挥发性风味
红烧肉的技艺传承及营养风味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红烧肉是我国的传统特色菜肴,它既是一道中国人百吃不厌的家常菜,更是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积淀。本文对红烧肉的制作工艺及其营养风味变化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对中华传统菜肴的前景进行展望。
徐艳
关键词:红烧肉营养挥发性风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