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作品数:9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河南黄背草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豫北、豫西和豫南3个地区的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旨在明确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群落碳、氮密度在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背草群落地上碳、氮密度空间分布整体呈"西高南北低"的特点,豫西地上碳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1.5倍,豫西地上氮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2倍。群落根系碳、氮密度则呈现"南高西低"格局,豫南根系碳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9倍,豫南根系氮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7倍。RDA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影响河南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依次是土壤砾石比、海拔、温度、降水和群落盖度。上述结果对于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黄背草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指导意义。 赵威 王馨 王艳杰 李琳 李亚鸽关键词:生态因子 氮添加对不同去叶强度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施氮对不同枝叶去除强度下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设置3个施氮水平(施氮0、1.25、2.50 g/株)和4个去叶强度水平(去除叶片数的0%、20%、50%、80%),通过测定各处理凤丹牡丹植株的累积生物量、更新芽数、相对生长速率和剩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来研究不同去叶强度下不同氮水平的凤丹补偿性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去叶能够促进凤丹牡丹的补偿性生长;施氮可以适度提高去叶伤害后凤丹的补偿程度;施氮和去叶处理互作通过增加累积生物量来影响凤丹的补偿性生长。 赵威 王馨 李琳关键词:去叶 补偿性 叶片数 叶绿素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暖性(灌)草丛类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两种典型草地(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暖性灌草丛植被生物量在零散放牧+割草条件下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和全年放牧方式(P<0.05)。在围封未利用条件下,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显著大于暖性灌草丛(P<0.05)。两种草地地上碳密度和根系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植被碳密度来看,暖性草丛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暖性灌草丛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条件下暖性草丛土壤碳密度(13369.07g C·m^(-2))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方式(2544.25g C·m^(-2))(P<0.05);暖性灌草丛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论在何种利用方式下,两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均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分别达到87.42%与81.5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主要由土壤所贡献,分别达到91.72%与84.9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密度是决定河南两种类型草地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与利用方式无关。本研究可为河南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精确评估河南草地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赵威 李琳关键词:生物量 碳密度 野燕麦繁殖和抗逆特性及其对小麦的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环境胁迫适应能力,并且在种间竞争中常处于优势地位。本试验对野燕麦种群的繁殖与扩散特性、种子与幼苗抗逆特性及其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的异株克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找寻治理野燕麦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种子繁殖与扩散能力,开花结实比小麦早,种子产量大、地下储量多、扩散距离远;(2)野燕麦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室温与变温条件下均可以正常萌发,而冷冻后置于室温环境是其萌发最佳条件,总发芽率可达93.33%;(3)野燕麦种子对盐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浓度低于1.8%的NaCl溶液中均可正常萌发;(4)野燕麦幼苗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随着NaCl浓度和PEG浓度的升高,野燕麦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野燕麦根系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株高、干重、根长及根系活力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证明野燕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异株克生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繁殖扩散能力、较强的抗逆性以及异株克生效应,相关研究可为大田野燕麦防除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赵威 王艳杰 王艳杰 李琳关键词:野燕麦 繁殖特性 抗逆性 他感作用 竞争优势 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9 2018年 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缓慢,阶段性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两个阶段。定植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附近的原生植被有关。在25 a的演替进程中,草本植物始终占据优势,旱生植物数量约是中生植物的4倍,C3植物数量逐渐增多;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53、0.95、2.18,表明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促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并趋向稳定。群落植物的碳、氮储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 a时分别达到313.14 g/m^2和11.69 g/m^2。土壤碳储量与氮储量的变化相反,在演替后期(25 a)土壤碳储量增加到960.98 g/m^2,而氮储量则降低至27.08 g/m^2,表明豫西弃耕农田土壤具有"固碳放氮"的生态现象。RDA分析表明,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子。从群落的生态功能变化分析,按照弃耕演替时间推进,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而土壤氮库的缩减则不利于群落的稳定,建议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丰富度,从而促进土壤氮素固定,缓解氮素流失。 赵威 李亚鸽 亓琳 李琳 李琳关键词:次生演替 豫西北地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 被引量:2 2019年 草地中灌木数量动态变化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因素,灌木层的碳储量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不确定的组分之一。暖性灌草丛在豫西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属区域典型植被类型。为揭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对豫西北地区7个样地的灌木层、草本层与土壤碳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360.07和4610.47 g C·m^(-2),其中灌木层植被碳密度(981.63 g C·m^(-2))低于草本层(1387.44 g C·m^(-2)),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碳密度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占整个植被碳密度的93.04%,其中灌木层根系所占比例为41.51%,略小于草本层。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密度占有较大比例,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2.80%。对不同样地而言,由于各自所处生境不同,其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各样地的植被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5>P_2>P_4>P_6>P_7>P_3,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土壤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3>P_7,其中P_1与P_4、P_3、P_7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系统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7>P_3,其中P_1与P_4、P_3、P_7差异显著(P<0.05)。 李琳 赵威关键词:生物量分布 碳密度 不同类型土壤中酸枣的生物量构成与碳氮特征 被引量:2 2017年 在河南省暖温性灌草丛类草地中,酸枣(Ziziphus jujuba)+草本是最典型的植被型之一。以酸枣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土壤类型对酸枣生物量构成和碳氮含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棕壤土的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及碳氮比与黄绵土和褐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更有利于酸枣的物质积累,尤其是老枝生物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酸枣叶片的固碳能力最低,新枝最高。此外,酸枣叶片的固氮能力最强,是其它组织的2~3倍。其中棕壤土酸枣叶片的全碳含量与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黄绵土和褐土的(P<0.05),而新枝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就物质积累、碳氮固定而言,棕壤土有利于酸枣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发挥相应的生态功能。 李亚鸽 赵威 郭帅 王馨 李琳关键词:酸枣 土壤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河南典型草地碳氮库构成对植物多样性的响应 被引量:3 2019年 以河南4种典型草地类型(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与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出灌草丛类草地大于草丛类草地;河南草地具有符合地域特征的植物功能群类型,C3植物比例均远大于C4植物,杂类草占64%~73%,有性兼无性繁殖方式的植物类型多达49%~56%;而生活型组成较为复杂,暖性草地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热性草地以一或两年生草本以及多年生草本为主; 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密度、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草丛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灌草丛土壤碳氮密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即物种多样性及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的组成共同作用影响植被和土壤碳氮密度。总之,河南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赵威 李琳 王艳杰关键词:草地 物种多样性 功能群 碳密度 河南典型暖(热)性草地固碳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9 2018年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南两种气候区内分布的典型草地(豫西北的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豫南的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和热性灌草丛)植被与土壤碳密度特征及碳分布差异.结果表明:豫西北与豫南地区草地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7.4和221.4 g·m^(-2),呈北高南低趋势,差异显著;而根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8×10~3和1.94×10~3g·m^(-2),呈南高北低趋势,且差异显著.豫西北和豫南地区地上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13.75和77.35 g C·m^(-2).豫西北地区暖性草丛植被地上碳密度大于暖性灌草丛,但差异不显著;而豫南地区热性草丛活体碳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豫西北与豫南地区地下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35×10~3和5.14×10~3g C·m^(-2).豫西北地区2种类型草地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差异均不显著;豫南地区热性灌草丛根系碳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而热性草丛土壤碳密度显著大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豫西北和豫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46×10~3和5.22×10~3g C·m^(-2),呈北高南低趋势,且土壤贡献最大(78%~90%).豫西北地区2种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豫南地区热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为9.70×10~3g C·m^(-2),显著大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本研究结果为准确计算河南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评估其固碳潜力提供基础数据. 赵威 李琳 王艳杰 李亚鸽 王艳芳 王馨关键词:碳密度 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