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鸽
-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河南黄背草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豫北、豫西和豫南3个地区的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旨在明确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群落碳、氮密度在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背草群落地上碳、氮密度空间分布整体呈"西高南北低"的特点,豫西地上碳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1.5倍,豫西地上氮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2倍。群落根系碳、氮密度则呈现"南高西低"格局,豫南根系碳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9倍,豫南根系氮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7倍。RDA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影响河南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依次是土壤砾石比、海拔、温度、降水和群落盖度。上述结果对于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黄背草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指导意义。
- 赵威王馨王艳杰李琳李亚鸽
- 关键词:生态因子
- 不同类型土壤中酸枣的生物量构成与碳氮特征被引量:2
- 2017年
- 在河南省暖温性灌草丛类草地中,酸枣(Ziziphus jujuba)+草本是最典型的植被型之一。以酸枣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土壤类型对酸枣生物量构成和碳氮含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棕壤土的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及碳氮比与黄绵土和褐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更有利于酸枣的物质积累,尤其是老枝生物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酸枣叶片的固碳能力最低,新枝最高。此外,酸枣叶片的固氮能力最强,是其它组织的2~3倍。其中棕壤土酸枣叶片的全碳含量与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黄绵土和褐土的(P<0.05),而新枝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就物质积累、碳氮固定而言,棕壤土有利于酸枣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发挥相应的生态功能。
- 李亚鸽赵威郭帅王馨李琳
- 关键词:酸枣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
- 植物补偿性光合作用的发生模式及生理机制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常受到光照强度、环境温度、水分状况、叶龄、叶绿素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着光合作用的速率、强度以及变化规律。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光合作用现象常发生于植物枝叶受损等一定外界干扰之后,称之为补偿性光合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诱导植物产生补偿性光合作用现象的几种干扰模式,不同处理模式下植物产生的光合作用过程变化,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补偿性光合作用差异。综合多项研究可知,植物补偿性光合作用现象的发生与否、发生时间、发生程度、持续时间与外界干扰的强弱、干扰模式、物种差异以及测定方法等存在显著关联,同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补偿的生理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叶片氮含量丰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升高、物质分配方式改变以及营养吸收增强等。全面综述此项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补偿性光合作用现象的产生条件、生理与分子机理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 赵威李亚鸽王艳杰
-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
- 外源无机盐与硫胺素对枝叶去除后紫花苜蓿的再生性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放牧活动是包含牧食折损、枝叶去除、唾液沉积等多个过程的融合,而觅食者分泌的唾液对牧草具有潜在影响。本试验选择外源无机盐与硫胺素处理作为试验组,以去离子水与羊唾液处理为参考对照,并将4种溶液涂抹作用于不同枝叶去除水平的紫花苜蓿截面处,探究植食性动物(羊)唾液中的无机盐与硫胺素是否对紫花苜蓿的再生性产生影响,分析枝叶去除与羊唾液是如何诱导植物的补偿再生,同时探寻紫花苜蓿从形态与生理上对无机盐和硫胺素的差异响应。试验结果表明,1)与单一的枝叶去除处理相比,在羊唾液的催化作用下,枝叶去除后的紫花苜蓿再生能力明显提高,其中硫胺素是羊唾液中的有效成分;2)相对于外源无机盐,硫胺素对枝叶去除紫花苜蓿牧草有更为显著的正效应,紫花苜蓿地上累积生物量显著增加,茎叶比差异也达到了4.3~7.9倍;在80%枝叶去除水平下,总分蘖数大约是无机盐组的1.56倍;3)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指标差异性不均一。在各项处理中,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值都接近49.3mg/g;在20%枝叶去除水平下,清水与羊唾液处理均促进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度增加;对于无机盐组,POD活性随着枝叶去除水平呈递增变化,而硫胺素处理没有引起POD活性的改变。通过本研究,期望进一步了解紫花苜蓿响应放牧的内在机制,为改善人工草地现状和提高牧草的农业效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放牧生态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赵威李亚鸽王馨李涛
- 关键词:紫花苜蓿无机盐硫胺素
- 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缓慢,阶段性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两个阶段。定植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附近的原生植被有关。在25 a的演替进程中,草本植物始终占据优势,旱生植物数量约是中生植物的4倍,C3植物数量逐渐增多;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53、0.95、2.18,表明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促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并趋向稳定。群落植物的碳、氮储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 a时分别达到313.14 g/m^2和11.69 g/m^2。土壤碳储量与氮储量的变化相反,在演替后期(25 a)土壤碳储量增加到960.98 g/m^2,而氮储量则降低至27.08 g/m^2,表明豫西弃耕农田土壤具有"固碳放氮"的生态现象。RDA分析表明,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子。从群落的生态功能变化分析,按照弃耕演替时间推进,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而土壤氮库的缩减则不利于群落的稳定,建议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丰富度,从而促进土壤氮素固定,缓解氮素流失。
- 赵威李亚鸽亓琳李琳李琳
- 关键词:次生演替
- 草地入侵植物对枝叶去除的生理生态响应:模式、机理与研究展望被引量:5
- 2017年
- 外来植物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入侵会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严重后果,要想有效防治草地入侵植物,深入了解其生理生态特性十分关键。根据国内外利用刈割这一常规管理方法控制草地入侵植物的现状,对草地入侵植物响应枝叶去除处理的模式与机理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草地入侵植物倾向于利用补偿性光合作用模式保证和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2)通过快速的茎叶再生机制来补偿光合器官和地上生物量的损失;(3)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其更有利于入侵植物的生长;(4)入侵植物利用高效和多样化的资源分配策略促进再生;(5)入侵植物将更多能量优先分配到繁殖器官以维持种群稳定;(6)草地入侵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枝叶去除的耐受性差异较大。并且,本研究对刈割控制草地入侵植物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三点防治草地入侵植物的具体建议。此外,建议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考虑草地入侵植物响应枝叶去除的分子机理,以及放牧草地入侵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巩固与拓展科学高效防治草地入侵植物的理论基础。
- 赵威王艳杰李亚鸽
- 关键词:草地入侵植物
- 牡丹皮中多糖提取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为高效提取中药材牡丹皮中的多糖,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回流提取牡丹皮多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为响应因子,采用Box-Behnken design方法进行三因子三水平试验,以多糖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与提取时间均显著影响牡丹皮多糖提取得率,三因子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牡丹皮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4℃、提取时间1.1 h、水料比31∶1,牡丹皮多糖提取得率预测值为3.732%,验证后得率为3.727%,与预测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为0.134%。本研究为牡丹皮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牡丹皮多糖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张利霞常青山侯小改侯典云薛俊鹏徐凯锋李亚鸽
- 关键词:牡丹皮多糖
- 河南典型暖(热)性草地固碳特征及区域差异被引量:9
- 2018年
-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南两种气候区内分布的典型草地(豫西北的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豫南的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和热性灌草丛)植被与土壤碳密度特征及碳分布差异.结果表明:豫西北与豫南地区草地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7.4和221.4 g·m^(-2),呈北高南低趋势,差异显著;而根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8×10~3和1.94×10~3g·m^(-2),呈南高北低趋势,且差异显著.豫西北和豫南地区地上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13.75和77.35 g C·m^(-2).豫西北地区暖性草丛植被地上碳密度大于暖性灌草丛,但差异不显著;而豫南地区热性草丛活体碳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豫西北与豫南地区地下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35×10~3和5.14×10~3g C·m^(-2).豫西北地区2种类型草地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差异均不显著;豫南地区热性灌草丛根系碳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而热性草丛土壤碳密度显著大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豫西北和豫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46×10~3和5.22×10~3g C·m^(-2),呈北高南低趋势,且土壤贡献最大(78%~90%).豫西北地区2种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豫南地区热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为9.70×10~3g C·m^(-2),显著大于其他3种类型草地.本研究结果为准确计算河南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评估其固碳潜力提供基础数据.
- 赵威李琳王艳杰李亚鸽王艳芳王馨
- 关键词:碳密度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