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高坡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
- 李浩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张林枫马珂蔡高坡刘仕睿王煜杰王创威
- 左侧无名静脉瘤腔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9年
- 患者,男,43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1d"为主诉住院,患者无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无头晕、头痛等症状;查体无阳性体征;无高血压、心脏疾病病史,无中心静脉穿刺病史。有吸烟史20年;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并排除了Marfan综合征、K-T综合征等先天性疾病。胸部CT静脉成像(CTV)示:左侧无名静脉巨大囊性静脉瘤,大小约109.5mm×61.2mm×105.9mm,延迟期瘤体内造影剂充盈上均匀,未见盈缺损,瘤壁可见点状钙斑,邻近结构受压移位。
- 蔡高坡化召辉李震
- 关键词:静脉瘤文献复习MARFAN综合征中心静脉穿刺
- 自噬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2020年
- 自噬是一种复杂的细胞内过程,基础状态下的细胞自噬有助于细胞质组分的构成转换,而在细胞环境不佳时(如营养剥夺和氧化损伤),自噬可回收营养物质以在不利条件下维持细胞活力。各种刺激(氧化脂质、活性氧类、内质网应激、细胞因子释放、缺氧)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进展过程中引起自噬,但确切作用仍不清楚[1,2]。
- 李震蔡高坡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细胞因子释放细胞活力
-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壁间动脉瘤近中期随访观察
- 2017年
-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问血肿患者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9月—2015年9月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l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和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随访1年,其中1例患者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壁问血肿无吸收,左侧胸腔积液增加,此3例行TEVAR治疗,治疗后1周壁问动脉瘤血栓化消失;1、3、6、12个月时壁间动脉瘤和壁问血肿的完全吸收率分别为0、34.1%、78.0%、92.7%;0、43.8%、81.3%、87.5%。无夹层形成者。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 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王煜杰蔡高坡李震
- 关键词:动脉瘤血肿随访研究
-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布加综合征介入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华法林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95例)及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病例组和健康组,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VKORC1基因型;随访统计术后华法林出血事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KORC1基因型及其他华法林抗凝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结果:病例组VKORC1基因分型中GG型1例,GA型12例,AA型82例。平均随访(20.55±9.60)个月,共发生44次出血事件(42.32%),发生在38例患者中,共25例为华法林出血者,发生出血事件时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0±0.51,中位数为2.31(1.90~4.61)。非携带G等位基因(AA)组患者中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携带G等位基因(GG/GA)组(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肾功能不全、VKORC1基因型AA型为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95%可信区间( CI)]=1.697(1.021~2.373)、1.863(1.103~2.622)、3.171(1.349~4.993), P<0.05}。 结论:BCS介入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中,VKORC1基因AA型出血风险较高,该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华法林抗凝出血并发症的遗传因素。
- 化召辉蔡高坡岳永强马珂刘仕睿曹辉李震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华法林基因多态性
- 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选择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55例老年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B型AD患者19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复杂B型AD患者36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行腔内手术治疗(腔内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根据数据类型,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55例患者春、冬季发病居多,共41例(74.5%);药物治疗组年龄与腔内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68±6.84)vs(66.75±5.33)岁;P=0.022],两组性别、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53例(96.4%,53/55)获随访,2例失访;药物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低于腔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4%vs 94.4%;P<0.05),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3例患者出院后1~3个月因胸背部疼痛不缓解或复查CTA提示夹层进行性增大而接受腔内治疗,再次手术干预率略大于腔内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B型主动脉发病季节集中,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临床中应提高关注;对于老年夹层患者,腔内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 张林枫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徐鹏焦周阳李明省曹辉刘仕睿李浩马珂王煜杰王创威蔡高坡李楠曹灿
- 关键词:老年人B型主动脉夹层
- 颈动脉体瘤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BT)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亚单位(A、B、C、D)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散发性CBT患者95例,其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范围为39~70岁,均为单侧肿瘤(左侧55例/右侧40例),肿瘤直径1.5~10.0 cm,Glenner分型为化学感受器瘤47例,嗜铬细胞瘤44例,混合型4例,设为CBT组;另取健康受试者95例,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范围为10~69岁,设为健康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SDH各亚单位基因外显子并测定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情况,比较CBT组与健康组SDH各亚单位基因突变率,并分析突变率有差异的亚单位基因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探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理论频数<1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1~5则采用校正检验,>5则采用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CBT组SDHB、SDHD突变率分别为26.32%、8.84%。CBT组与健康组SDHA、SDHC、SDHD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21、2.212,P>0.05);CBT组SDHB突变率高于健康组(χ^2=18.4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HB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变部位、肿瘤大小、Shamblin分型、浸润包膜患者、术中保留颈动脉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Z=1.175、0.064、1.375、0.484、1.579、0.578、0.685、1.821,P>0.05);SDHB突变组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构成比高于SDHB未突变组(χ^2/Z=4.859、5.566、9.36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及SDHB突变均是导致CB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2.264、3.596、3.117、3.320、2.4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例患者中位随访�
- 化召辉蔡高坡张林枫刘仕睿岳永强李震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基因突变病理特征预后
-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初步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05 至 2017-02 我院腔内血管外科收治的 35 例 SIDSMA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33 例,女性 2 例,年龄 39~84 岁,平均 51 岁,所有患者均经 64 排MSCTA 明确诊断,并测量 SMA 夹角大小;收集 35 例正常成年人 SMA 夹角,比较 SIDSMA 患者与正常成年人的 SMA 夹角差别;测量 SIDSMA 破口位置至 SMA 开口处距离,对比其与SMA 夹角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 李浩李震王志伟化召辉张林枫马珂蔡高坡刘仕睿王煜杰王创威
- 经TIPS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 评价经TIPS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8年5月经TIPS途径治疗的40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置管溶栓(单纯置管溶栓组7例、建立分流道后置管溶栓27例),6例AngioJet抽栓;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 40例患者门静脉均得到开通,术中均无明显并发症,置管溶栓组1例术后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给予保肝、输血及限流性支架应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AngioJet抽栓组1例行小肠坏死切除及肠造瘘术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6 ~ 24个月,置管溶栓组6例出现分流道狭窄,AngioJet抽栓组未见血栓复发和分流道狭窄.结论 经TIPS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尤其对肝硬化者是安全、微创、有效的;Angio Jet抽栓较置管溶栓更为直接、快速.
- 蔡高坡化召辉徐鹏焦周阳曹辉刘仕睿原京彭振宇李震
- 关键词:门静脉静脉血栓形成肝硬化
- 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被引量:5
- 2019年
- 门静脉系血栓形成(portal vein systemic thrombosis, PVST)是指门静脉系统包括肝内门静脉、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被血栓阻塞,其特征是血凝块形成而中断门静脉的入肝血流。Balfour和Stewart[1]于1868年首次对肝硬化合并PVST患者进行报道,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PVST进行了充分研究。尽管近几年关于PVST诊治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PVST的精确管理仍存在许多争议。
- 李震蔡高坡
- 关键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门静脉主干脾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