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亚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血管
  • 4篇内镜
  • 4篇脊髓
  • 3篇入路
  • 3篇神经内镜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瘘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搭桥
  • 2篇血管减压
  • 2篇血管减压术
  • 2篇神经功能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术后
  • 2篇微血管

机构

  • 19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鹤壁煤业(集...

作者

  • 19篇白亚辉
  • 7篇刘宇
  • 7篇刘献志
  • 7篇陈鑫璞
  • 6篇王凯
  • 4篇庞长河
  • 3篇周辉
  • 3篇张振宇
  • 2篇毛冲冲
  • 1篇翟广
  • 1篇李克
  • 1篇孙红卫
  • 1篇周国胜
  • 1篇王安然
  • 1篇王卫卫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心身疾病...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2024年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M(Q_(1),Q_(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白亚辉陈鑫璞刘建新王凯郭社卫刘献志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动静脉瘘血管畸形复合手术
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13例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门诊复查结合电话随访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运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3例共13个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5例,海绵窦段动脉瘤8例),瘤径25~45 mm,术前CT均未见颅内出血,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切除术,8例行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手术,采用GOS评估治疗效果。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A显示搭桥通畅13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出院时依据GOS预后评分良好12例、中度残疾(GOS评分4分)1例。12例术后随访4~58个月,行CTA复查显示搭桥血管通畅,GOS评分5分者11例,GOS评分4分1例。1例失访。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手术是治疗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前评估和显微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郝海涛庞长河白亚辉刘宇周辉周国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
脊髓损伤铜死亡关键基因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4年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铜死亡关键基因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与脊髓损伤免疫微环境、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取脊髓损伤患者的相关数据集,采用R语言分析该数据集中对照组患者和脊髓损伤组患者铜死亡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将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和脊髓损伤重度组患者,采用R语言分析对照组患者和不同脊髓损伤分级患者中DLD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探究DLD与脊髓损伤患者不同类型免疫浸润细胞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TRING数据库筛选与DLD作用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DLD和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TF1)在脊髓损伤组(1.51±0.12、1.83±0.14)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24±0.11、1.47±0.13,t=8.58、9.12,P<0.05);脂酰转移酶1(LIPT1)、硫辛酰合成酶(LIAS)、谷氨酰胺酶(GLS)和铁氧还蛋白(FDX1)在脊髓损伤组(0.97±0.09、0.17±0.02、0.81±0.08、0.69±0.06)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21±0.10、0.30±0.03、1.02±0.07、0.94±0.07,t=7.67、14.72、7.88、11.21,P<0.05)。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1.44±0.12)的DL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24±0.11,t=6.83,P<0.05);脊髓损伤重度组患者(1.62±0.14)的DL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1.44±0.12,t=6.3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D与M2巨噬细胞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36,P=7.5e-03);与CD8^(+)T细胞、初始CD4^(+)T细胞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42,P<0.05;R=-0.40,P<0.05)。结论:DLD在脊髓损伤患者中高表达,且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
刘宇张庆浩毛冲冲白亚辉
关键词:脊髓损伤
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在内镜经鼻蝶入路斜坡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联合神经导航在内镜经鼻蝶入路斜坡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斜坡脊索瘤患者35例,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镜治疗组同一术者在iMRI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经鼻蝶入路行斜坡脊索瘤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共计扫描56次,扫描1~3次,平均1.6次。直接获得手术全切者9例,经iMRI扫描继续切除直至全切者11例;未全切除者15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出血2例,视力下降3例、鼻出血1例,死亡1例。随访6~24个月,至随访期结束,5例复发。结论 iMRI联合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斜坡脊索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王安然刘献志白亚辉王卫卫
关键词: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鼻蝶入路斜坡脊索瘤内镜
颅内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迟发性支架移位1例
2023年
颅内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迟发性支架移位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儿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术后5个月复查发现支架近端移位至动脉瘤内,遂即予以闭塞载瘤动脉,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个月随访显示,患儿恢复良好。
王凯刘建新白亚辉陈鑫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7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7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d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 d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应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高波姚江伟姬翔白亚辉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的解剖特点,探讨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头标本12具,其中女3具、男9具,年龄50~80岁(平均64岁)。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采用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观察记录两侧上颌动脉走行的特点、与翼外肌的位置关系,测量上颌动脉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间距。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2例脑血管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2、38岁。1例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冗扩合并动脉瘤,一期行优势侧椎动脉介入闭塞术,二期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小脑上动脉搭桥术;另1例患者诊断为脑梗死、前床突脑膜瘤、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重度狭窄,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脑膜瘤切除术。2例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完成血管搭桥手术。观察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尸头标本12具均成功暴露了两侧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未发生颅神经损伤。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外侧走行17侧,其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长度为8.2~18.4(13.2±4.2)mm;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内侧走行7侧,其翼腭窝段均较短,无法上提至颞下嵴,故未记录其可游离长度。(2)2例患者均成功显露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顺利完成脑血管搭桥手术。病例1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稳定;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见桥血管通畅、基底动脉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例2术后左上肢肌力由术前2级下降至0级;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再发脑缺血症状,患肢肌力恢复到4级,CTA显示桥血管闭塞。结论翼点联合颧弓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翼外肌外侧走行的上颌动脉相对长且表浅,是实施脑血管搭桥术的一种较好的供体血
陈鑫璞白亚辉刘建新王凯
关键词:上颌动脉血管搭桥翼点入路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中颅窝底表皮样囊肿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中颅窝底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0—2019-05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治疗中颅底表皮样囊肿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肿瘤部位选择额颞开颅,先于显微镜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及其囊变与包膜,后用神经内镜观察显微镜盲区域是否有肿瘤残留,并于神经内镜下切除。结果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150±15)min,术中出血量(50±8.5)mL,均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表皮样囊肿,其中1例并发无菌性脑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迟发性脑出血发生。随访时间7~14个月,5例病人症状好转,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联合神经内镜可以观察并切除显微镜死角区的残余肿瘤,从而提高手术全切率,有效防止肿瘤复发。
刘建新季玉陈白亚辉陈鑫璞刘献志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表皮样囊肿中颅窝
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40例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40例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影像、术前血管检查及手术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均采用MeCormiek分级评估脊髓功能和完善的MRI检查进行评价,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远期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男19例(47.5%),女21例(52.5%).颈段17例(42.5%)。以疼痛起病19例(47.5%)。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经MRI证实35例完整切除。随访1~7年.脊髓功能改善26例(65%),稳定12例(30%),加重2例(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次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OR=8.625,95%置信区间6.241~12.286)。结论该病男、女罹患率基本相同。以颈段为主.疼痛为主要起病症状.显微手术切除是治愈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方法。肿瘤次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白亚辉刘宇郝海涛周辉庞长河
关键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血清netrin-1对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对急性脑出血(A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平顶山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C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27例)与非恶化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netrin-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etrin-1预测A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结果恶化组出血容量、破入脑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netrin-1水平高于非恶化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etrin-1预测A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843(0.732~0.941),截断值412.37 ng·L^(-1),特异度为74.28%,敏感度为84.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netrin-1(OR=2.82,95%CI:1.43~5.57)是ACH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之一(P<0.05)。结论血清netrin-1在A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中升高,能够作为预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潜在参考指标之一,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任二朋王江涛白亚辉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