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士玲

作品数:50 被引量:3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人工林
  • 8篇物量
  • 8篇马尾松
  • 6篇生物量
  • 5篇土壤
  • 5篇红椎
  • 4篇亚热带
  • 4篇植物
  • 4篇树干
  • 4篇种群
  • 4篇西南桦人工林
  • 4篇马尾松人工林
  • 4篇米老排
  • 4篇南亚热带
  • 4篇降雨
  • 3篇油杉
  • 3篇幼苗
  • 3篇桉树
  • 3篇无性系
  • 3篇物种

机构

  • 47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北华大学
  • 2篇广西林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白城市林业科...

作者

  • 50篇刘士玲
  • 31篇杨保国
  • 29篇张培
  • 27篇庞圣江
  • 14篇郑路
  • 13篇贾宏炎
  • 12篇李华
  • 9篇陈琳
  • 9篇雷丽群
  • 7篇郭忠玲
  • 6篇农友
  • 6篇范春楠
  • 5篇卢立华
  • 5篇郑金萍
  • 4篇李朝英
  • 4篇明安刚
  • 3篇蔡道雄
  • 3篇劳庆祥
  • 3篇谌红辉
  • 3篇刘福妹

传媒

  • 8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北华大学学报...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林业科学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N、P肥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生长及叶片N、P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无性系均为处理5的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刘士玲陈琳陈琳庞圣江张培杨保国李朝英李朝英
关键词:生物量无性系施肥叶片养分
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借助RS和GIS手段,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分析了图们江流域4条支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并选取10个景观格局评价指标,对不同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个河流在河流属性、地貌特征、水流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流域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是一致的,都表现出林业用地>农田>草地>居民点>湿地的特点,其中林业用地占65%~90%,农田占10%~25%,草地占1.0%~3.5%,各类居民点占0.5%~2.5%;2)嘎呀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斑块2 522个,布尔哈通河2 097个,海兰江1 112个,珲春河579个,不同流域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边界密度、斑块形状、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流域受人为干扰影响的程度;3)4条河流的土地利用格局都很相似,但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以及嘎呀河与珲春河的相似性更大;4)10 a间,流域森林面积呈现有序增长,沼泽地面积增加了183.95%,但沙荒地面积增幅也高达158.15%,说明林地破坏在一些区域内仍然存在.
李俐郑金萍范春楠刘士玲王成郭忠玲
关键词: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
马尾松与红椎纯林及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5.38、196.40、144.59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纯林,马尾松纯林显著高于红椎纯林。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的分配比例,乔木层分别为:53.70%、54.05%、33.02%;地被物层为:1.47%、2.06%、1.37%;土壤层为:44.83%、43.89%、65.61%。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分配比例排序,PCM、PCL都为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CCL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94%~98.63%,地被物层仅占1.37%~2.06%。
卢立华郭文福郭文福贾宏炎蔡道雄农友贾宏炎李华陈琳杨保国
关键词:马尾松红椎纯林混交林
布尔哈通河沿河土地利用及水体重金属的变化
2013年
河岸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功能.在划分11个河段的基础上,对布尔哈通河河岸100 m范围内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点的河水pH和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布尔哈通河河岸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比例最高,并且在河流的中游最为集中,其次为草甸、森林和湿地等类型;2)pH和重金属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与沿河土地利用方式和城镇居民点的分布关系密切;3)6种重金属贯穿于整条河流,而且变化范围较大,但除汞高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均处于国家地表水Ⅰ类或Ⅱ类水平.
李俐郑金萍范春楠刘士玲王成郭忠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PH重金属
氮磷肥对西南桦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西南桦(Betula alnoides)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是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速生阔叶树种。氮和磷的有效性和空间分布显著影响着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笔者研究施肥对西南桦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筛选出优良西南桦无性系及适宜的施肥配方,为西南桦的科学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南桦4个无性系(编号分别为A5、FB4、FB4^+、BY-1)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25株。设置氮(0、200、400 mg/株)和磷(0、70、140 mg/株)共9个组合处理,重复3次。以不施肥为对照。为防止苗木缺素,每株施钾量为332 mg。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基质中,组培苗移栽成活1个月后,开始追施氮和钾肥,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7 d,共10次。最终苗木收获时,先分离出根系进行形态指标扫描,获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最后全株烘干用于测定各器官的生物量,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下西南桦无性系的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差异。【结果】①不同无性系和施肥处理下西南桦幼苗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但无性系×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施肥处理幼苗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较对照(不施肥)有明显的增幅。处理5(N 200 mg/株+P 70 mg/株)幼苗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最大,分别比其他施肥处理提高了11.27%~460.49%、7.14%~200.00%、10.57%~390.09%。进一步比较不同无性系,无性系FB4^+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分别是无性系A5、FB4和BY-1的1.14~1.21、1.22~1.31、1.15~1.22倍。②不同无性系和施肥处理下幼苗的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各根径等级细根的根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无性系×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各根径等级细根(根径d>2 mm除外)的根长影响均极显著。施肥
刘士玲陈琳杨保国贾宏炎庞圣江张培王晖
关键词:无性系生物量分配根系形态
广西红椎树干径向生长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μm),一般木次之(2 466μm),被压木最小(267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μm·d-1,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刘士玲杨保国杨保国郑路郑路庞圣江张培庞圣江
关键词:红椎径向生长优势木
珍贵树种格木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乡土阔叶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生态效益和药用价值。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培育技术、种质资源及生态效益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格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格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优先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杨保国刘士玲郝建庞圣江张培
关键词:格木种质资源生态效益
林隙大小对土沉香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土沉香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人工更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马尾松大(83~109 m^2)、中(52~76 m^2)、小(18~43 m^2)林隙以及林冠下栽植的4年生和12年生土沉香幼树为研究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法,对土沉香幼树生长、叶片形态和一级枝条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并测定2种年龄幼树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面积的增大,2种年龄土沉香幼树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树冠长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叶片长度、宽度、平均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随林隙增大而减小,叶片长宽比则逐渐增加,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分枝的枝条基径、枝条长度和枝条数量均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分枝角度则逐渐减小;叶片、枝条、根、树干以及全株生物量均随林隙面积增大而增加,表明大林隙有利于促进幼树生长发育,林冠下的光照严重不足,抑制幼树生长而影响生物量积累。【结论】林隙对人工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期存在,大林隙有利于土沉香幼树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小林隙及林冠下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庞圣江张培杨保国刘士玲邓硕坤冯昌林
关键词:林隙土沉香生物量积累
桉树人工林林隙特征研究
2019年
对桉树人工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形成林隙的最主要方式是干中和干基折断,其次拔根倒、枯立木和人工砍伐也是重要形成方式;但大多数林隙的形成均由树木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单一原因死亡方式相对较少。冠林隙中以≤10m^2和10~20m^2的数量居多,扩展林隙≤50m^2为最多。桉树人工林林隙的形成时间相对较短,以2~4 a居多,但不同年龄结构的林隙数量差异不大;林隙的形成木腐烂等级为B级的分布为主。
庞圣江张培贾宏炎杨保国杨保国刘士玲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林隙林隙特征
氮添加对红锥不同序级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细根作为植物养分获取和能量运输的重要器官,是根系中最活跃和最敏感的部分,其功能属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旨在解析不同氮(N)添加水平对红锥(Castanopsishystrix)细根形态、化学性状的影响,探究红锥细根对短期N添加的可塑性,为阐明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根系生理功能变化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1月,在红锥林内设置4个N添加水平样地: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50 kg·hm^(-2)·a^(-1))、中氮(MN,100 kg·hm^(-2)·a^(-1))、高氮(HN,150 kg·hm^(-2)·a^(-1)),每个处理3个重复。利用挖掘法挖取红锥根系,测定其1-5级根在不同N添加水平处理下细根比根长(SRL)、比表面积(SRA)、组织密度(RTD)、平均直径(RD)和化学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MN、HN显著降低了土壤pH,HN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NO_(3)^(-)-N)和全磷(P)含量;N添加显著增加了1级细根的碳(C)含量;HN显著增加了2级细根C含量;MN和HN显著增加了1、2级细根的N含量,但显著降低了2级细根的C:N;不同N添加水平下细根的SRL、SRA、RTD和RD均无显著差异。因此短期N添加主要影响细根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而未显著影响细根的形态性状,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地下养分循环以及碳固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舒韦维杨坤马俊旭闵惠琳陈琳刘士玲刘士玲明安刚明财道明安刚
关键词:细根形态性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