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化疗耐药关系的研究
- 1997年
- 检测了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同时用抗多药耐药P一糖蛋白单抗JSll-1检测了其中24例患者白细胞耐卜糖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化疗前组白细胞内GSH-PX活力(106.28±15.81U)较正常对照组(8.38±7.42)明显增高(P<0.05);化疗后组白细胞内GSH-PX活力(125.21±17.75U)较化疗前组明显增高(P<0.01);检测24例化疗后患者P-糖蛋白表达16例表达阳性,其中11例疗效差;8例P-糖蛋白表达阴性,其中6例疗效差。P-糖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疗效差者GSH活力均增高。以上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化疗耐药机制,P-糖蛋白高表达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GSH-PX活力增高可能是MDR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贺艳娟谢兆霞曹萍陈蒲荪胡曼玲
- 关键词:白血病多药耐药P-糖蛋白GSH-PX
- 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的变化
- 1990年
- 本文报道57例白血病血清铜,锌含量的测定结果。白血病治疗前血清铜升高,铜/锌值增大;治疗后,病情缓解者下降,未缓解者则更高。血清锌在治疗前后无何差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百分数与血清铜浓度呈正相关。检测血清铜,锌对白血病疗效的预测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 陈蒲荪谢兆霞曹萍
- 关键词:白血病血清铜锌
- 鱼油20碳5烯酸对高脂血症病人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及血脂的影响
- 1995年
- 10例高脂血症病人口服鱼油20碳5烯酸(2.7g/d)30天,于服药前1天及服药后第30天进行血小板功能、体外血栓形成(包括血栓干、湿长度和重量)及血脂测定。血小板粘附率由服药前的62.8%±3.5%降到37.9%±2.1%。肾上腺诱导血小板聚集由服药前的85.2%±5.7%下降至23%±8.1%。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和重量由服药前的8.54cm±4.9cm、141.2mg±38.2mg降至2.5cm±1.2cm,57.1mg±11.7mg;血浆胆固醇水平服药后也有下降。这些结果提示20碳5烯酸是治疗和预防高脂血症及冠心病、血栓形成性疾病有希望的药物。
- 李晓林解勤之程英妮曹萍
- 关键词:鱼油二十碳五烯酸高血脂病血栓形成
-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被引量:3
- 1992年
- 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1例,19例单用维甲酸完全缓解率73.7%;22例与化疗合用完全缓解率77.3%,服用维甲酸至完全缓解时间23~72天,平均38.4±14.73天。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与维甲酸共同培养,维甲酸对早幼粒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率67.22±15.63%与临床疗效相符,药敏试验对估计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 齐振华刘英男黎盛蓉陈方平张国萍曹萍谭达人
- 关键词:维甲酸白血病
-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改变被引量:1
- 1990年
- 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球蛋白、血栓烷B_2(TxB_2)及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PA)和生成TxB_2量测定,表明高血压病一期组仅PA明显增加,而二期组所有指标均显著增加。提示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降压治疗对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益。
- 李佑福李学渊周伯通曹萍
- 关键词:高血压血小板功能
- 血浆铜蓝蛋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关系
- 1994年
- 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nin cp)是Holmberg在40年代初从人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含铜呈天蓝色的血浆蛋白质,能将亚铁(Fe2+)氧化成高铁(Fe3+)又称为铁氧化酶,它在许多疾病中含量可以发生变化,因此受到临床工作者广泛重视.近年来研究证明,许多癌肿病人血浆铜蓝蛋白增高.本文报道测定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铜蓝蛋白含量并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 齐振华曹萍郑衡谢俊民黄耀辉柏全莲傅敏庄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浆铜蓝蛋白血清铜蛋白含量联合化疗
- 以皮下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血友病53例
- 1991年
- 回顾我院1984年以来诊治的148例血友病,其中53例(36%,53/148)以皮下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上容易与血管性和血小板性紫癜混淆,常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总结报导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3例血友病为我院血液科、小儿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含外院转诊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个月~33岁.成人5例,儿童48例.
- 陈方平解勤之黎盛蓉曹萍齐振华程英妮
- 关键词: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