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丽娜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神经元
  • 2篇异丙酚
  • 2篇运动神经
  • 2篇运动神经元
  • 2篇受体
  • 2篇受体机制
  • 2篇突触
  • 2篇脊髓
  • 2篇脊髓运动
  • 2篇丙酚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新生大鼠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生化
  • 1篇神经元突触
  • 1篇生化
  • 1篇突触传递
  • 1篇纤维化
  • 1篇离体

机构

  • 4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4篇汪萌芽
  • 4篇汪丽娜
  • 1篇张环环
  • 1篇程龙珍
  • 1篇杨传秀
  • 1篇韩小虎
  • 1篇郑超
  • 1篇蒋娟
  • 1篇陈永君

传媒

  • 2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第十次中国生...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介导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的受体机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比较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介导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突触传递的受体机制。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腹外侧索(VLF)和背根(DR)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结果:同侧VLF和DR刺激可对应诱发VLF-EPSP和DR-EPSP,与DR—EPSP相比,VLF—EPSP呈现潜伏期短、幅度高和上升快的特点,而且这一特征在用毕扣扣灵(30〉mol/L)或印防己毒素(30μmol/L)和士的宁(1.0μmol/L)消除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后(即纯的EPSP成分)持续存在。非NMDA受体阻断剂DNQX(1.0μmol/L)对纯的DR—EPSP和VLF-EPSP均有抑制作用,对两者快成分的抑制都较明显,而NMDA受体阻断剂AP5(30μmol/L)在抑制VLF—EP—SP和DR—EPSP时,对DR—EPSP的慢成分抑制更为显著。在5个MNs上可同时记录到同侧电刺激诱发的VLF—EP—SP、DR—EPsP及外源性谷氨酸反应。结论:在脊髓介导VLF的下行激活和外周传人的EPSP可能都是谷氨酸类递质,下行激活可能以非NMDA受体为主,而非-NMDA和NMDA受体在外周传入中均起重要作用,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汪丽娜汪萌芽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DNQX谷氨酸受体
异丙酚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受体机制分析
<正>异丙酚(propofol),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静脉全麻药,其麻醉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异丙酚(propofol)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的背根(DR)传入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汪丽娜汪萌芽
文献传递
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鉴定指标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对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发生模型的多指标观察和分析,寻找理想的HE模型的特征指标。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联合内毒素法制作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HE发生的模型,进行行为活动观察,血液生化、形态学、迷宫试验等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先后有67%(10/15)的动物死亡,出现呆滞、步态蹒跚、疼痛反应迟钝甚至消失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并伴有血氨升高趋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P<0.05),血浆蛋白、钙、钠和氯显著降低(P<0.01)。电镜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有纤维化性变化,海马脑片的神经元有趋向死亡性变化。完成造模的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迷宫实验的测试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用四氯化碳联合内毒素法制作的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HE发生的模型,行为变化明确,但其他检测指标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做进一步的综合性分析。
郑超张环环汪丽娜蒋娟杨传秀王邦安汪萌芽
关键词:肝性脑病动物模型肝纤维化海马超微结构血液生化
异丙酚对新生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作用的受体机制
汪萌芽汪丽娜陈永君程龙珍韩小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