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日语中的“异字同训”所蕴含的底层概念意义——以“カヮ”为例
- 2021年
- 本文以对日语中“异字同训”的解读为切人口重点探讨了何为“训”,认为《广辞苑》(2008)对“异字同训”的定义“汉字不同而“训”相同的情况”中的“训”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字训”或“训读”。日语的语言符号系统是有层级的,“字训”和“训读”的对象是“字”,表示的是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表层意义;而“训”的对象是抽象的范畴,表示的是底层概念意义。如果底层蕴涵的认知意象相同,那么即使字面意义不同的“异字”也有可能“同训”,即所谓“异字同训”存在的合理性。
- 王丹
- 技术写作与职业翻译人才培养被引量:40
- 2011年
- 本地化行业的迅速崛起使技术写作成为优秀译者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将技术写作训练纳入我国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技术写作的分类、写作原则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论证了技术写作对于职业翻译培养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可将技术写作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一个培养方向的观点,并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 王传英王丹
- 关键词:技术写作职业翻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
- 日语训读与上古汉语字音对应例析被引量:1
- 2021年
- 日语训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日语的固有读音。文章对上古汉语见晓组字的拟音与日语训读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训读中少数字借自上古汉语,并从音理上对其形成机制"音拍化→开音节化"进行了阐释,最终证明这些例字的训读和上古汉语字音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这部分对音材料有助于更形象的认清汉语音系自上古到中古的演变脉络,并且能为汉语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如上古是否存在-s韵尾及-s韵尾与去声的关系、中古阴声韵在上古是否有塞音韵尾等)提供相关佐证,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 王丹
-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自我分裂与对话世界被引量:1
- 2013年
-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 王丹
- 关键词:纳博科夫绝望自我分裂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涵升华。因此,弄清"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所在,就成为解读作家本人宗教思想矛盾的捷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伊万的精神信仰或许能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封笔之作中留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 王丹
-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仰
- 纳博科夫的后现代空间叙事被引量:8
- 2013年
- 纳博科夫从20世纪文化思潮的转变和自身的流亡经历中汲取了全新的时空观念。他通过树立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运用诸多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用平面化的视觉空间体验消解了历史的纵深意义,构建起一系列异于传统小说的立体化空间文本,从而用后现代"破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完整空间的向往。然而,空间叙事作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对纳博科夫的空间意识和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策略做出分析,为纳博科夫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王丹
- 关键词:纳博科夫后现代空间记忆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