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双

作品数:31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肠癌
  • 11篇直肠
  • 11篇肿瘤
  • 11篇结直肠
  • 10篇自噬
  • 10篇LC3
  • 8篇直肠癌
  • 8篇结直肠癌
  • 8篇基因
  • 8篇肠肿瘤
  • 8篇大肠
  • 6篇直肠肿瘤
  • 6篇细胞
  • 6篇结直肠肿瘤
  • 6篇大肠癌
  • 5篇相关基因
  • 5篇癌变
  • 5篇PIK3CA
  • 4篇蛋白
  • 4篇自噬相关基因

机构

  • 27篇滨州医学院附...
  • 10篇滨州医学院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博兴县人民医...

作者

  • 31篇何双
  • 28篇吴淑华
  • 19篇李扬扬
  • 10篇高向前
  • 4篇胡金龙
  • 3篇田东
  • 2篇曹璋
  • 1篇舒向芳
  • 1篇高宗毅
  • 1篇李红
  • 1篇姜涛
  • 1篇王娜娜
  • 1篇陈庆勇
  • 1篇张骞

传媒

  • 10篇临床与实验病...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医学信息
  • 1篇科技视界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结肠癌关键基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鉴定可能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预后相关枢纽基因和免疫相关基因。方法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GSE41657、GSE74602、GSE106582和GSE110224)中下载结肠癌数据集,鉴定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预后相关基因筛选、免疫相关基因筛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进一步分析预后相关枢纽基因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和功能富集。结果共筛选102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预后相关基因15个,免疫相关基因6个,枢纽基因16个,选取预后相关枢纽基因(SLC17A4)和免疫相关基因(NR3C2、ETFDH、SCG2)作为目标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ETFDH主要表达于细胞质,NR3C2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大量表达,SCG2在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SLC17A4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述基因在癌组织中均低表达,富集分析显示其与诸多结肠癌相关功能关联,其中免疫相关基因与结肠癌免疫密切相关并总体呈正相关。结论15个预后相关基因有望作为生物标记物来预测结肠癌预后。SLC17A4在结肠癌中作为预后相关枢纽基因可能发挥重要功能,NR3C2、ETFDH、SCG2作为免疫相关预后基因可能在调控结肠癌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探索结肠癌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崔忠泽何双路丽祯吴淑华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相关基因
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变过程中HPV16/18 E6蛋白与PIK3CA、PIK3CB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PIK3CA、PIK3CB突变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2例食管正常黏膜、35例食管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34例食管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及137例ESCC中HPV16/18 E6蛋白、p53、PIK3CA、PIK3CB的表达,并分析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PV16/18 E6蛋白在食管正常黏膜组、LGIN组、HGIN组、ESC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0、8.6%、26.5%、29.9%,HPV16/18 E6蛋白在ESCC和HGIN中的表达高于食管正常黏膜和LGIN(P<0.05);p53蛋白在食管正常黏膜组、LGIN组、HGIN组、ESC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4%、28.6%、50.0%、68.6%,p53在HGIN中的表达高于食管正常黏膜(P<0.05);PIK3CA蛋白在食管正常黏膜组、LGIN组、HGIN组、ESC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4%、17.1%、26.5%、25.5%;PIK3CB蛋白在食管正常黏膜组、LGIN组、HGIN组、ESC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3%、14.3%、23.5%、21.9%,PIK3CA和PIK3CB蛋白在ESCC中的表达高于食管正常黏膜(P<0.05)。HPV16/18 E6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病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IK3CA、PIK3CB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SCC组中HPV16/18 E6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2,P=0.018);HPV 16/18 E6与PIK3CA在HGIN、ESCC组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68,P=0.021;r=0.198,P=0.018);HPV 16/18 E6与PIK3CB的表达无关(P>0.05)。HPV16/18 E6、p53、PIK3CA和淋巴结转移与ESCC预后相关,HPV16/18 E6是ESCC的良好预后因素,p53、PIK3CA和淋巴结转移是ESCC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HPV感染与ESCC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异常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HPV16/18 E6蛋白和PIK3CA突变对ESCC的预后判断和优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温菲菲李扬扬何双许晓阳崔忠泽路丽祯吴淑华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PIK3CA
p16与PIK3CA、PIK3CB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研究在食管鳞癌中p16与PI3Kp110a、p100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PV感染与PIK3CA、PIK3CB基因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方法:在食管鳞癌与正常黏膜中,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p16、PI3KpP110a、110β的表达差异;在鳞癌中,分析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鳞癌中,p16、PI3Kp110a、p110β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p16与食管鳞癌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I3Kpll0a、p110β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I3Kp110a与p16呈正相关。结论:在食管鳞癌中,p16、PI3Kp110a、p110β蛋白呈高表达,PI3K/Akt信号通路失衡与HPV感染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IK3CA基因和p16更有利于食管鳞癌的优化治疗。
温菲菲何双许晓阳李扬扬吴淑华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P16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癌变组织中PI3Kp110α、PI3Kp110β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PI3Kp110α、PI3Kp110β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p110α、PI3Kp110β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管状腺瘤、锯齿状病变及来自管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3Kp110α、PI3Kp110β在腺癌组、不同级别锯齿状腺瘤组及高级别管状腺瘤组中均呈高表达,且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低级别管状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锯齿状腺瘤中PI3Kp110α、PI3Kp110β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数目有关(P<0.05)。腺癌组中PI3Kp110α、PI3Kp110β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I3Kp110α与PI3Kp110β在锯齿状腺瘤及腺瘤癌变中呈高表达,二者可能是促进腺瘤恶变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PI3Kp110α和PI3Kp110β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其恶性潜能。
李堂月吴淑华李扬扬何双高向前温菲菲孙晨博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锯齿状腺瘤
结直肠癌中Keap1、Nrf2、Gpx4表达与铁死亡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Keap1、Nrf2、Gpx4的表达与铁死亡相关因子PLOOH、MDA、GSH及组织铁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6例结直肠癌、正常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两者中Keap1、Nrf2及Gpx4的表达;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PLOOH、组织铁、MDA、GSH的含量,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Keap1、Nrf2和Gpx4的阳性率分别为60.5%、35.8%、39.6%,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8±0.14、0.70±0.13、0.63±0.10,其mRNA水平分别为0.80±0.018、0.68±0.019、0.52±0.016,各因子在肿瘤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5)。线性回归的对数趋势线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Keap1与Nrf2的表达呈负相关(R2=0.188 1,P<0.05),Nrf2与Gpx4的表达呈正相关(R2=0.252 7,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LOOH、MDA、GSH及组织铁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67±0.07、3.13±0.32、3.32±0.41、102±11.91,其含量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5),线性回归的对数趋势线分析显示PLOOH与MDA、组织铁含量呈正相关(P<0.05),而与GSH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PLOOH与Keap1呈正相关(r=0.273,P<0.05),而与Nrf2、Gpx4表达呈负相关(r=-0.304,r=-0.330,P<0.05)。铁死亡、Keap1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而Nrf2、Gpx4、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中存在铁死亡现象,其与Keap1/Nrf2-Gpx4的表达有关,并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路丽祯何双温菲菲崔忠泽武寒徐磊吴淑华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预后
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蛋白LC3II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包括肺腺癌及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自噬表达对肺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C3II在243例经统一方案治疗的NSCLC及48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C3II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按放疗疗效将患者分为4组,探讨LC3II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①腺癌组、鳞癌组LC3II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C3II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坏死及TNM分期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③与所有患者LC3II表达阳性率(52.7%)相比,完全缓解组在治疗前LC3II表达的阳性率最低(40.9%),而放疗无效组LC3II表达的阳性率最高(71.9%)。结论自噬相关蛋白LC3II在肺腺癌、鳞癌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大小、有无坏死及TNM分期相关,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高表达与肺腺癌、鳞癌的放疗抵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放疗敏感性。
高宗毅高宗毅何双李扬扬高向前高向前
关键词: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自噬放疗敏感性
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全身多发转移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临床常见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及黏膜,且易早期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肺、淋巴结等,原发性或转移性胃肠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本文报道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以Vater壶腹部恶性黑色素瘤伴全身多发转移病例1例。
郭宁杰李扬扬何双温菲菲许晓阳吴淑华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恶性黑色素瘤侵袭性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中PDCD4和自噬相关因子LC3 Ⅱ、p62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PDCD4和自噬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凋亡因子PDCD4和自噬相关因子LC3Ⅱ、p6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腺癌患者5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CD4、LC3Ⅱ和p62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DCD4在泛癌中的表达差异。结果:PDCD4表达与癌旁腺瘤长径相关(P <0.05),LC3Ⅱ和p62表达与腺癌长径和癌旁腺瘤长径相关(P <0.05)。PDCD4在P-NIMM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而在腺癌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P-NIMM的PDCD4核/质表达比明显高于P-LGIN、P-HGIN和腺癌(P <0.05),P-LGIN、P-HGIN的核/质表达比明显高于腺癌(P <0.05)。腺癌中LC3Ⅱ和p6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NIMM和P-LGIN(P <0.05)。在P-LGIN、P-HGIN和腺癌中,PDCD4表达与LC3Ⅱ、p62表达均呈负相关(P <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DCD4表达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降低(P <0.05)。结论:细胞凋亡受抑和自噬激活可能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PDCD4的细胞内转位可抑制细胞凋亡,并增强自噬作用,而自噬激活后又可通过降解PDCD4进一步减弱其抑癌作用。
何双温菲菲许晓阳李扬扬崔忠泽路丽祯吴淑华
关键词: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自噬
自噬调控因子beclin1及mTOR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mTOR及LC3-B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结直肠6 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l o w-g r a d 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6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80例腺瘤癌变组织及3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检测beclin1、mTOR及LC3-B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beclin1与LC3-B在腺瘤癌变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LGIN组及正常肠黏膜(P<0.05),但与HGIN组无差别(P>0.05),mTOR在腺瘤癌变组中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在HGIN与LGIN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P<0.05);(2)在腺瘤癌变组中,beclin1与LC3-B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关,mTOR及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有关,而在LGIN腺瘤组与HGIN腺瘤组三者与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3)beclin1与LC3-B两者在LGIN腺瘤组、HGIN腺瘤组及腺瘤癌变组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90、r=0.306、r=0.443,P<0.05);mTOR与LC3-B在HGIN腺瘤组及腺瘤癌变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4、r=0.223,P<0.05),而在LGIN腺瘤组中无相关.结论:自噬及其调控因子beclin1、mTOR可能在大肠腺瘤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腺瘤癌变进展密切相关.
何双吴淑华胡金龙温菲菲孙晨博
关键词:腺瘤癌变自噬BECLIN1MTOR
大肠癌中PIK3CA、PIK3CB与EGFR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PIK3CA和PIK3CB的表达水平,分析EGFR与PIK3CA、PIK3CB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对靶向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0例大肠癌组织、30例正常大肠黏膜(距病变边缘>5cm)病例组织中的EGFR、PIK3CA和PIK3CB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大肠癌组织中EGFR、PIK3CA、PIK3CB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48%、55.7%和75.9%,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5).大肠癌中EGFR阳性同时伴有68.9%的PIK3CA阳性及86.2%的PIK3CB阳性,而EGFR阴性时依然伴有PIK3CA(43.5%)、PIK3CB(66.1%)阳性.EGFR受体的表达水平与PIK3CA、PIK3CB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P<0.05).大肠癌组织中EGFR、PIK3CA和PIK3CB蛋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120例大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5 mo,5年生存率为49.2%,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K3CA、PIK3CB、EGFR、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不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EGFR、PIK3CA与PIK3CB的高表达,并且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PIK3CA、PIK3CB的高表达不仅与EGFR的激活有关,同时存在自身突变引起的高表达,PIK3CA、PIK3CB、EGFR、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IK3CA、PIK3CB突变可成为影响以EGFR为靶点治疗的因素.
王雷动吴淑华李扬扬高向前何双温菲菲
关键词:结直肠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PIK3CA免疫组织化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