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甜甜
- 作品数:20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栽培因子对扬麦22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重是扬麦22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11月19日播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11月4日播种、225万苗·hm-2密度、180kg·hm-2施氮量处理,弱筋小麦扬麦22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产量可达7 343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2.3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12.43kg·kg-1。
- 胡文静程顺和陈甜甜刘健刘大同梁秀梅陆成彬
- 关键词:弱筋小麦播期施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
- 分子标记结合表型鉴定选育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38被引量:3
- 2022年
-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是该麦区主要病害,当前弱筋小麦主导品种综合抗性较弱,影响其生产安全。为培育多抗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以高产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软质小麦92R137为供体亲本,构建了BC_(1)群体,利用分子标记在BC_(1)F_(2)代基础农艺性状较优良的株行中筛选抗白粉病基因Pm21、抗条锈病基因Yr26和软质麦相关基因Pinb-D1a均纯合的单株,并鉴定BC_(1)F_(6)代对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同时检测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重要品质指标以及小区产量,最终育成高抗赤霉病、免疫白粉病和高抗条锈病的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38,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赵仁慧陈甜甜王玲朱冬梅汪尊杰张勇张伯桥高德荣吴宏亚别同德
- 关键词: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弱筋小麦标记辅助选择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F267及其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F267及其应用,属于小麦分子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领域。本发明所述PmYF267的基因组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S序列如SEQ ID No:2和SEQ ID No:...
- 万文涛赵仁慧别同德陈甜甜王玲高德荣张勇刘大同
- 基于高代姊妹系组群研究小麦-簇毛麦染色体T6VS.6AL易位的遗传效应被引量:3
- 2015年
- 为了解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染色体T6VS.6AL的遗传效应以更好地将其用于小麦品种选育,对扬麦18原始区域试验种子衍生的抗白粉病姊妹系、感白粉病姊妹系组群进行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T6VS.6AL易位对小麦的千粒质量、株高和穗长有极显著正向效应,对每穗小穗数呈显著正向效应,对小穗密度呈极显著负向效应,对单株总粒数、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T6VS.6AL易位总体上对小麦品质没有影响。综上所述,高代姊妹系组群是准确评价特定染色体区段遗传效应的宝贵材料,在利用T6VS.6AL易位系进行滚动回交育种时,建议选择中矮秆、综合丰产性和广适性好的品种作为最晚轮回亲本。
- 别同德高德荣张晓张晓庄丽芳赵仁慧陈甜甜
- 关键词:白粉病
- 含抗白粉病基因PmV小麦-簇毛麦补偿性插入易位系Dv6-IT2的创制与鉴定
- 2024年
- 白粉病是中国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抗白粉病基因PmV和Pm21是来自不同簇毛麦种质的同源基因,分别以T6V#4S·6DL和T6V#2S·6AL易位系的形式被育种利用。Pm21基因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其后备抗源的PmV基因却极少被利用,主要原因是T6V#4S·6DL易位染色体的外源片段过大,在亲子代传递率低,育种利用困难。创制含PmV的补偿性小片段易位是提高传递率、减少外源基因冗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均携带PmV基因的顶端易位系Dv6T25与近着丝粒易位系Dv6T36杂交,根据外源重叠区重组原理,在F_(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出1个携PmV基因的补偿性中间插入易位系Dv6-IT2。利用簇毛麦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标记加密分析,结果表明易位片段双侧断裂重接位点分别介于35.1~36.3 Mb和85.1~85.3 Mb,外源易位片段长度约为50 Mb。将Dv6-IT2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23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标记结果显示,抗感比符合3∶1分离比,说明PmV基因在新型易位中可正常传递。本研究成功创制了Dv6-IT2,将促进PmV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利用。
- 万文涛赵霈泽陈甜甜王玲汪尊杰张旭陈一鸣别同德赵仁慧
- 关键词:小麦
-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检测
- 2025年
-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系中,赤霉病抗性为抗(R)和中抗(MR)的品系分别占比10.1%和62.3%,其中扬15-9、扬17021、宁20419连续两年鉴定结果均为R。经系谱分析,抗病品系的亲本多为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在供试品系中,白粉病抗性为免疫(IM)、高抗(HR)和MR的品系分别占比23.4%、1.9%和8.5%,其中扬15-9、瑞华麦505、盐麦0916、宁红1761、盐H1902、东麦1901连续三年鉴定结果均为IM。有15个品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同时为R或IM,可在小麦育种中作为后备亲本使用。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携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系有63个,其中88.0%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达到MR以上;赤霉病抗性为R的品系中仅35.7%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赤霉病抗性为MR的品系中仅14.9%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143个品系携有Pm21/PmV基因,占供试材料的34.5%,其中有73个品系抗性鉴定结果为IM至HR。97个品系免疫白粉病,其中70.10%携有Pm21/PmV基因,其他品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有待挖掘;10个品系同时携有Fhb1和Pm21/PmV基因,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在MR以上,可直接作为抗源利用。长江中下游小麦抗病育种中,Pm21/PmV基因可继续使用,将Fhb1基因与扬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
- 汪尊杰汪尊杰胡文静高德荣赵仁慧徐瑶王玲王玲陈甜甜李东升李韬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抗病基因品系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F267的KASP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F267的KASP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及应用,属于分子育种技术领域。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F267紧密连锁的KASP分子标记为7AK‑685和7AK‑697,上述两个分子标记与小麦抗...
- 万文涛赵仁慧别同德陈甜甜王玲高德荣张勇刘大同
- 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6G216的KASP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6G216的KASP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及应用,属于分子育种技术领域。与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6G216紧密连锁的KASP分子标记为Ax109403980和Ax950834...
- 赵仁慧别同德 万文涛陈甜甜王玲高德荣张勇
- 扬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扩展性基因分子检测及其抗性评价被引量:21
- 2019年
- 为明确扬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扩展性基因组成,利用3个抗扩展QTL(Fhb1、Fhb2、QFhb-2DL)的7个分子标记对202份扬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并在田间接种对其抗病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02份扬麦品种(系)中,抗病品种(系)有68份,占33.6%;有37份携有Fhb1,其中31份对赤霉病表现抗病,抗性表现稳定;携有Fhb2和QFhb-2DL基因的分别有30份和39份,但标记阳性的品种(系)抗病性表现复杂,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另有30份材料抗性稳定,但未检测出Fhb1和Fhb2。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扬麦品种(系)所含抗扩展性基因至少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含有Fhb1基因的品种,以扬麦18号、扬麦21号等为代表,其抗源主要来自宁麦9号或其衍生品种;其二为不含Fhb1品种,以扬麦14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和扬麦23号等为代表,推测这类品种所含抗性基因来自扬麦158。
- 蒋正宁吕国锋王玲陈甜甜江伟李东升高德荣张勇
- 关键词:赤霉病抗病基因分子鉴定
- 小麦溶剂保持力(SRC)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3年
- 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简称SRC)是评价软质或弱筋小麦品质的重要方法,包括蒸馏水、5%碳酸钠溶液、5%乳酸溶液以及50%蔗糖溶液等4种溶剂保持力,其检测结果可以很好地预测面粉烘焙特性,是当前美国评价软麦品质的主导方法。本研究总结了SRC的检测方法、SRC与面粉品质的关系、SRC的遗传研究以及SRC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SRC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品质改良中更好地利用该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 张勇张晓张伯桥汪尊杰刘业宇陈甜甜
- 关键词:小麦溶剂保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