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1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 2篇重症监护病房
  • 2篇监护
  • 2篇监护病房
  • 2篇病房
  • 1篇药性分析
  • 1篇葡萄球菌
  • 1篇球菌
  • 1篇综合征
  • 1篇乌司他丁
  • 1篇耐甲氧西林
  • 1篇耐甲氧西林金...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 1篇耐药性分析
  • 1篇金黄色葡萄球...
  • 1篇窘迫综合征
  • 1篇呼吸窘迫
  • 1篇呼吸窘迫综合...

机构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市妇产医...

作者

  • 3篇杨丽
  • 2篇王之余
  • 1篇胡宏
  • 1篇于健
  • 1篇富晶
  • 1篇顾金萍
  • 1篇马荣
  • 1篇王敏杰
  • 1篇王俊松
  • 1篇刘琳

传媒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疗前沿...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及分析
2010年
目的调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院重症监护病房2005年至2009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状况,分析原因,探讨预防MRSA感染发生的途径和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至2009年入住ICU病房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的1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并从中分离出MRSA。结果5年来MRSA感染率逐年上升,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伤口(包括手术切口),泌尿道为主。结论ICU病房MRSA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好,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MRSA感染的关键环节。
杨丽王之余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重症监护病房11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2008年
目的了解2005-2007年共三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性。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广泛存在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并有复杂的耐药机制,是免疫力低下和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对多种抗菌素耐药,成为ICU较为棘手的致病菌,通过三年来对我院ICU分离的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及其药物敏感实验进行分析,旨在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方法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2002年标准判读。鲍曼不动杆菌对B-内酰胺抗菌素耐药机制是产生AmpC酶、超广谱酶、碳青霉烯等多种B-内酰胺酶,可水解三、四代头孢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同时外膜微孔蛋白形成的通道变小,从而导致外膜通透性低,抗菌药物不易进入;对氨基苷类和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产生多种氨基苷修饰酶及DNA旋转酶。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耐药性逐年增高,耐药率达45%-90%,对亚胺培南耐药为9%-1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常存在于潮湿环境中,医院内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污染是传播的主要来源;ICU中患者病情重,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多,导致呼吸道防预功能丧失,加上大量抗生素应用、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感染多和高耐药的主要危险因素;试验显示三代头孢他啶及四代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也由2005年的50%左右上升至90%左右。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要药率由20%升至40%左右,这可能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程度上升较慢可能与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有独特的杀菌作用有关,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略有下降;总之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经验用药提�
马荣富晶胡宏杨丽王敏杰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
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ICU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60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并且经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并签字同意分组。分为UTI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综合治疗措施,A组除综合治疗外还给予注射用乌司他丁,每次30万U,每日2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治疗后第3天、治疗第7天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结果、并且记录患者在ICU治疗的转归,应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天A组呼吸频率低于B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两组PO2、PO2/FiO2、SaO2均有上升。比较后发现A组PO2、PO2/FiO2、SaO2高于B组(P<0.05),两组PO2、SaO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治疗3天A组与B组生化指标比较、白细胞计数、肾功及血乳酸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治疗结束后A组与B组死亡率比较(UTI组34.29%,对照组38.26%,P=0.0097)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UTI组7.54±3.27天,对照组11.78±2.69天,P=0.0086),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UTI用于ARDS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顾金萍于健王俊松杨丽刘琳王之余
关键词:乌司他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