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健发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形态学
  • 2篇神经损伤
  • 2篇视神经
  • 2篇视神经损伤
  • 2篇视网膜
  • 2篇体腔
  • 2篇腔注射
  • 2篇注射
  • 2篇组织形态学
  • 2篇网膜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裸小鼠
  • 2篇干细胞
  • 2篇玻璃体
  • 2篇玻璃体腔
  • 2篇玻璃体腔注射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眼压
  • 1篇源性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黄冰
  • 4篇黄健发
  • 3篇刘茜
  • 3篇陈系古
  • 2篇黎韦华
  • 2篇廖秀珍
  • 2篇徐晓平
  • 2篇林少春
  • 2篇陈梦飞
  • 2篇李永平
  • 2篇孙雪荣
  • 1篇黎韡
  • 1篇官立萍
  • 1篇甄栋钦
  • 1篇李志权
  • 1篇王文聪
  • 1篇彭宇婷
  • 1篇赵鸣雷
  • 1篇李凯婧
  • 1篇余杰

传媒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玻璃体腔注射对裸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单纯的玻璃体腔注射对裸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建立简单的制作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在全身麻醉配合眼部局部麻醉情况下,利用微量注射器往裸小鼠玻璃体腔内迅速注入10μL生理盐水,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注射眼进行固定、切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特别是视神经节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各层排列整齐而致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呈单层排列,大小不一,染色质分布均匀。实验组于注射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的情况不明显,十层结构仍相对清晰。但于第7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出现细胞明显缺失的现象,第14天为最严重,第30天和第60天与第14天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玻璃体腔注射过量的生理盐水能够损伤视网膜组织,造成神经节细胞减少,有可能成为一种简单的制作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刘茜黎韦华黄冰李永平林少春黄健发徐晓平孙雪荣陈梦飞陈系古廖秀珍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裸小鼠玻璃体腔注射
EdU标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增殖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含有外周血干细胞,其体外增殖情况仍不清楚,体内移植也缺乏良好的标记物。目的:以EdU作为标记物,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以及探讨EdU标记外周血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加入EdU的干细胞培养液中培养1-5 d;于不同的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和进行细胞计数;收获细胞,进行EdU染色,观察EdU阳性细胞并检测阳性率。结果与结论:(1)刚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类圆形,轮廓清晰;经过1 d培养时,大部分细胞仍悬浮在培养液中,球形或类圆形,有细胞团出现,也见少量细胞散在贴壁,呈现三角形或多边形;培养2 d时,可见较多细胞碎片,大多数细胞仍为类圆形;培养3-5 d时,细胞碎片增多,细胞团体积变小,细胞密度明显降低;(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计数逐渐降低;(3)在培养1 d时,有散在EdU红色标记细胞;在培养2 d时,EdU红色标记细胞明显增多,并在培养三四天时维持不明显的变化;在培养5 d时,EdU红色标记的细胞明显减少;培养2 d时,EdU阳性细胞率最高,为(2.38±0.10)%;(4)结果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增殖细胞率很低,EdU能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增殖能力的细胞。
赵鸣雷甄栋钦黄健发黎韦华王文聪李志权张和宁冼碧琨彭宇婷周敏仪黄冰
关键词: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体干细胞细胞移植
急性高眼压裸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建立视神经损伤裸小鼠动物模型,对损伤后视网膜组织进行形态学分析。 方法:在4%水合氯醛麻醉下,利用微量注射器玻璃体腔注射10ul生理盐水,通过造成急性高眼压环境,然后进 行视网膜的HE染色,观察视神经在不同时间点...
刘茜陈系古廖秀珍黎韡黄冰李永平林少春黄健发徐晓平孙雪荣陈梦飞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玻璃体腔注射
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淋巴细胞分化的可能性(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研究发现真皮组织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存在自体移植的可能性。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将皮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细胞,则可解决许多免疫系统损伤疾病。目的:探讨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诱导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的条件培养基由人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和新鲜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以7:3比例组成。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1~8d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3,6,9d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稳定表达自身特异性标志CD73,Vimentin等,不表达造血系统特异性标志CD34,CD45等,且低表达HLA-I,完全不表达HLA-DR。诱导3d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诱导前,细胞内和细胞间存在许多折光性强的囊胞样颗粒。除CD45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外,诱导后1~4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CD3,CD19,CD16,CD4,CD8的表达率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升高趋势,诱导后5~8d处于平台期。诱导后3,6,9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CD73,CD34,Vimentin,HLA-DR的表达无变化,HLA-I的表达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提示在体外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具有参与免疫系统损伤修复的潜能。
官立萍余杰黄冰罗挺黄健发刘茜林丽萍张敏李凯婧陈系古
关键词:淋巴细胞转分化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