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鹤

作品数:2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容重
  • 1篇水稳性
  • 1篇水稳性团聚体
  • 1篇土层
  • 1篇团聚体
  • 1篇耕作
  • 1篇黑土
  • 1篇腐殖化
  • 1篇腐殖化系数
  • 1篇腐殖酸
  • 1篇不同土层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尤孟阳
  • 2篇韩晓增
  • 2篇郝翔翔
  • 2篇张一鹤
  • 1篇邹文秀
  • 1篇陆欣春
  • 1篇李娜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施入不同土层的秸秆腐殖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耕作和秸秆还田是打破犁底层、改善黑土肥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和秸秆还田对秸秆腐殖化系数、总有机质含量(SOC)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秸秆施入20~35 cm(ST+S)能够打破犁底层,与浅耕(TT)、深耕(ST)和浅耕+秸秆还田(TT+S)相比,试验6年间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5.7%、3.3%和5.7%,其中ST和ST+S试验第一年效果最好;试验6年后秸秆腐解率表现为0~20 cm土层(72.0%)>20~35 cm土层(59.2%);0~20和20~35 cm土层秸秆腐殖化系数在试验的第一年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5.9%和12.7%;与初始土壤相比,TT、ST和ST+S处理0~20 cm土层S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TT+S处理分别增加了2.9%和12.4%,ST+S处理20~35 cm土层分别增加了9.2%和9.9%;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ST+S>TT+S>ST>TT,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时间效应明显,其中ST处理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持续3年,而ST+S处理可以持续6年.因此,通过耕作的方式将秸秆施入20~35 cm土层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改善黑土质量的农业措施.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郝翔翔尤孟阳张一鹤
关键词:耕作腐殖化系数容重土壤有机碳
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为探究黑土团聚体内土壤有机碳(SOC)的"分馏"特征,揭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该文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综合研究站内不同植被覆盖(草地、农田和裸地)长期定位实验的土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团聚体湿筛分组、有机碳物理和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土团聚体及其内部的碳密度和腐殖质组分的碳分配特征。研究发现,黑土经过不同植被覆盖31年后,长期草地覆盖使土壤表层SOC、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SOC含量减少,且在裸地显著降低。3种处理中, 2–0.25 mm (含2 mm,下同)粒级团聚体均为优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顺序为草地>农田>裸地。草地覆盖使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和有机碳库增加,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所占比例和碳库均减少,说明草地覆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土壤固碳能力显著增强。而农田和裸地因外源碳投入少,有机碳含量均是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 SOC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中。不同植被覆盖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内密度组分和腐殖质各组分碳的富集"分馏"作用很明显,与农田和裸地相比,长期草地植被覆盖处理>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轻组碳含量富集的较多, 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碳富集均最高,而农田和裸地促进了微团聚体内腐殖质碳的富集。草地覆盖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内活性有机碳组分,来源于植物的碳首先进入到大粒径的团聚体中,使土壤团聚结构显著改善,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土壤中轻组碳含量显著降低,团聚体内有机碳以重组碳和胡敏素为主,稳定化程度更高。
李娜张一鹤韩晓增尤孟阳郝翔翔
关键词:植被覆盖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腐殖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