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瑜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汉中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毒素
  • 2篇中黄
  • 2篇曲霉
  • 1篇毒素B1
  • 1篇油脂
  • 1篇玉米赤霉烯酮
  • 1篇曲霉毒素
  • 1篇人工抗原
  • 1篇微波处理
  • 1篇误差分析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抗体
  • 1篇抗体
  • 1篇抗原
  • 1篇黄曲霉
  • 1篇黄曲霉毒素
  • 1篇黄曲霉毒素B...
  • 1篇酱油
  • 1篇风险评估
  • 1篇AFB1

机构

  • 4篇江南大学
  • 4篇汉中市产品质...
  • 1篇江苏省苏微微...

作者

  • 4篇孙秀兰
  • 4篇朱瑜
  • 3篇张银志
  • 2篇徐丹
  • 1篇杨振东
  • 1篇宁炜
  • 1篇汤坚
  • 1篇晏丽
  • 1篇孙婷婷

传媒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的合成以及抗体的制备被引量:4
2011年
制备了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并且制备抗血清,为进一步建立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奠定基础。应用活泼酯法和混合酸酐法分别合成人工免疫原和人工检测原,进行动物免疫获得抗血清。结果表明,经紫外吸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酶联免疫方法验证人工抗原合成成功,玉米赤霉烯酮-牛血清白蛋白、玉米赤霉烯酮-卵清蛋白偶联比分别为12:1和8:1,抗血清效价可达到102 400。合成的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原具有良好免疫活性,检测原具有灵敏的检测性,为进一步建立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学分析方法提供依据。
杨振东宁炜徐丹孙秀兰张银志朱瑜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免疫抗体
金标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为了扩大金标免疫层析试条(GICA)检测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样品基质对试剂条信号强度的影响,探讨了GICA测定饲料和各种发酵类食品样品时,提取液中NaCl、金属离子(Fe3+,Cu2+,Pb2+,As3+)和脂肪含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研究了消除影响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阴性样品(大米、玉米和小麦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干扰,大米的影响最小,其次为玉米和小麦粉,大米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0倍,玉米和小麦粉为30倍;随NaCl质量浓度增加,检测结果有偏向假阳性的趋势;4种金属离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Fe3+>Cu2+>Pb2+>As3+;随着样品中油脂含量的增高,用GICA检测结果偏阳性的程度加剧。对粗提取液用氯仿法萃取后挥干再溶解,可将盐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对测定的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用石油醚脱脂,可使油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
孙秀兰张银志汤坚朱瑜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误差分析
微波处理对几种常见油脂的品质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通过对油脂微波处理前后的酸价,过氧化值、主要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做了对比,发现在正常的使用方法下,这些质量指标尽管有所变化,但是都在国标所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因此,采用微波加热含有油脂的食品是一种安全的加热方式。
龚燕朱瑜张银志孙秀兰
关键词:微波处理油脂
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被引量:9
2010年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在我国的酱油产品中普遍存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严重,其安全性受到消费者的密切关注。为了解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现状,建立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国203个酱油样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就现有的污染状况,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方面对酱油中的AFB1进行了风险评估。
孙秀兰晏丽徐丹孙婷婷朱瑜
关键词:酱油AFB1风险评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