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园园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学成
  • 2篇响应面
  • 2篇响应面法
  • 2篇响应面法优化
  • 2篇抗病毒
  • 2篇化学成分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多糖
  • 1篇原儿茶酸
  • 1篇脂溶性
  • 1篇脂溶性成分
  • 1篇水提
  • 1篇水提物
  • 1篇甾醇
  • 1篇桦褐孔菌
  • 1篇疱疹
  • 1篇抗病毒活性
  • 1篇抗病毒活性成...
  • 1篇抗疱疹病毒

机构

  • 5篇广东省微生物...
  • 5篇广东粤微食用...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作者

  • 5篇黄纪国
  • 5篇潘鸿辉
  • 5篇谢意珍
  • 5篇韩园园
  • 2篇余雄涛

传媒

  • 2篇中国食用菌
  • 2篇食用菌学报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皱盖假芝水提物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研究了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is)水提物(AERA)对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细胞的抑制效果。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皱盖假芝水提物能有效抑制HSV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Vero)(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107μg/mL),且具有低毒性优点(半数致死浓度CC50为1477μg/mL)。不同加样时间和加样顺序试验结果表明:水提物AEAR是作用于HSV病毒感染细胞的早期阶段。
余雄涛黄纪国韩园园谢意珍潘鸿辉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抗病毒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皱盖假芝粗多糖工艺被引量:4
2015年
以经过渗漉脱杂处理的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为材料,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皱盖假芝粗多糖工艺,考察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功率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后,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1,提取温度80℃,提取功率50 W,提取时间60 min,获得最大提取率为3.18%。
黄纪国韩园园谢意珍潘鸿辉
关键词:粗多糖响应面法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皱盖假芝脂溶性成分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皱盖假芝脂溶性成分的工艺。在单因素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实验,最终得到超声辅助提取皱盖假芝脂溶性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36.74 m L·g^(-1),提取时间47.31 min,提取温度90℃,提取功率82 W。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8.4891%。因此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简单且稳定,是可行的提取方案。
黄纪国韩园园谢意珍潘鸿辉
关键词:脂溶性成分超声辅助提取
皱盖假芝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结构鉴定被引量:7
2016年
对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皱盖假芝子实体经干燥、粉碎,采用热水浸提,依次采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最终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采用各种分离手段,从皱盖假芝提取物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单体,并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及结合文献,最终确定为尿苷、5’-甲氧基尿苷、星鱼甾醇、腺苷、尿嘧啶、原儿茶酸,所有化合物均属首次从皱盖假芝中分离得到。
黄纪国韩园园谢意珍潘鸿辉
关键词:化学成分原儿茶酸
桦褐孔菌抗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被引量:32
2015年
本文研究了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及其抗病毒活性。桦褐孔菌为一种食药型真菌,对人体毐性小,并且含有丰富的、结构复杂多样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桦褐孔菌子实体经干燥、粉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水进行常温浸提;采用各种分离手段,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单体;通过现代各种波谱分析方法及结合文献,最终确定:白桦醇(1)、桦褐孔菌醇(2)、3-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3β-羟基甘遂酸(4)、过氧麦角甾醇(5)、3β-羟基-5,8-环氧麦角甾醇-6,9,22-三烯(6)、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7)、5-脱氢麦角甾醇(8)、二十五烷酸(9)、二十四烷酸(10),其中化合物6和化合物7首次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8分别进行了细胞毒性和抗HSV-1病毒活性研究,其中化合物3的抗HSV-1病毒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98μM;化合物7的细胞毒性最强,其CC50为24μM,为后期桦褐孔菌开发成抗疱疹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黄纪国吕静余雄涛韩园园韩园园谢意珍
关键词:桦褐孔菌化学成分抗疱疹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