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 作品数:16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艺术更多>>
-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浓度及抗药物抗体检测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14周药物谷浓度和抗IFX抗体浓度(ATI)与内镜黏膜愈合和输液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启动IFX治疗的119例CD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内镜评分、实验室检查、14周IFX谷浓度和ATI,以及随访过程中的内镜复查和临床应答情况。根据(32±4)周内镜复查情况分为黏膜愈合组和未黏膜愈合组,比较两组的14周IFX谷浓度和ATI情况,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32±4)周黏膜愈合的相关因素,以(32±4)周黏膜愈合为分类变量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择最佳的14周IFX谷浓度临界值。结果黏膜愈合组(n=70例)的14周IFX谷浓度和基线白蛋白均显著高于未黏膜愈合组(n=49例),分别是5.0(2.8,8.7)μg/ml比2.2(0.3,4.3)μg/ml,(38.7±3.5)g/L比(36.6±3.8)g/L。(32±4)周黏膜愈合的14周IFX有效谷浓度是2.9μg/ml,AUC值为0.7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4周IFX谷浓度≥2.9μg/ml(OR=5.369,95%CI 2.42~11.92)和基线白蛋白≥35 g/L(OR=7.378,95%CI 2.18~24.99)与黏膜愈合显著相关。14周ATI阳性率为15.1%,中高浓度ATI患者(n=21例次)的IFX谷浓度均为<0.4μg/ml。12例(10.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53例(44.5%)患者已停用IFX。结论14周IFX谷浓度与(32±4)周内镜下黏膜愈合密切相关,极低的IFX谷浓度与急性输液反应和产生中高浓度ATI密切相关。
- 谢颖周帆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CROHN病英夫利昔单抗黏膜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药物监测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的克罗恩病(CD)患者诱导治疗后和维持期的两次治疗药物监测(TDM),与随访中原发无应答(PNR)、继发失应答(SLR)、内镜黏膜愈合(MH)、急性输液反应以及停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中重度CD患者47例,均为生物制剂初治。诱导治疗后第14周时行首次TDM,检测IFX谷浓度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抗体(ATI)的滴度,IFX谷浓度≥3μg/mL判断为达标,根据检测结果允许药物调整优化,维持期第二次行TDM。分析14周IFX谷浓度达标(n=25)和不达标组(n=22)组间及维持期IFX谷浓度不同亚组间的PNR、SLR、MH、急性输液反应和停药的差别,并分析不同IFX谷浓度与ATI阳性率的关系。结果14周达标组和不达标组在(32±4)周时的MH率分别是80.0%和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3,P<0.01)。14周达标组中,二次达标和不达标组亚组间的ATI率、输液反应率、停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周不达标组中,二次谷浓度达标和不达标组亚组间的ATI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IFX谷浓度亚组(<1.0μg/mL)的ATI阳性率高达53.9%,显著高于其他浓度亚组(P<0.05)。结论14周IFX谷浓度与CD患者治疗后首次内镜复查MH有密切关系,维持期IFX谷浓度与ATI产生、输液反应、停药均有关,期待经济、便捷的主动TDM以保持药物疗效。
- 谢颖周帆钟文其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克罗恩病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治疗药物监测黏膜愈合
- 腺相关病毒在构建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腺相关病毒在构建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腺相关病毒为pAAV‑CAG‑EGFP‑P2A‑Cre‑WPRE病毒和pAAV2‑retro‑hSyn‑DIO‑hM3D(Gq)‑mCherry病毒;选取SPF级雌...
- 张妮娜易慧宁蒋倪周思琦石亮亮杨天周帆
- 一种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小鼠结肠肠壁多位点注射两种病毒pAAV9‑CAG‑EGFP‑P2A‑Cre‑WPRE和pAAV9‑EF1a‑DIO‑hM4D(Gi)‑mCherry的混合...
- 张妮娜蒋倪周思琦周帆杨华
- 青年胃癌中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
- 周帆黄勤史炯余慧萍邹晓平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评估肠道克罗恩病及其活动性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肠道克罗恩病(CD)及其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磁共振小肠成像(MRE)资料,重点观察末段回肠、升结肠及降结肠的DWI及ADC图像,测量及比较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的ADC值,计算DWI检出病变肠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克罗恩活动指数(CDAI)为疾病活动性的参考标准,分析ADC值与CD活动性的关系,及ADC值与简易内镜评分(SES-CD)的相关性。结果:52例中CD活动期(CDAI≥150)30例,缓解期(CDAI<150)22例。内镜及病理证实为炎症改变的肠段共63段,未见异常者93段;DWI诊断结果:真阳性60段,真阴性79段;诊断敏感度95.2%,特异度84.9%。病变段和正常肠壁的ADC值分别为(1.40±0.27)×10^(-3)和(2.57±0.31)×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4,P<0.001);活动期肠壁的ADC值低于缓解期[分别为(1.24±0.15)×10^(-3)和(1.61±0.2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7,P<0.01)。病变肠壁的ADC值与SES-C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688,P<0.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明确肠道克罗恩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
- 蓝星魏娟周帆王朋卢光明黄伟
- 关键词:克罗恩病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双源CT小肠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在炎性肠病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小肠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炎性肠病(IBD)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确诊IBD患者的CT资料(31例克罗恩病、6例溃疡性结肠炎),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小肠成像检查,扫描包括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扫描(100 kVp/210 mAs和Sn140 kVp/162 mAs)。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动脉期、门静脉期2组虚拟平扫数据,并与常规平扫对比,比较三者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病变肠段检出上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平扫图像比较,动脉期及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上所有炎症肠段均能显示,且病变肠段范围无明显差异。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观察到肠壁厚度、肠壁水肿、肠周渗出、肠管形态及引流区淋巴结大小等无明显差异。虚拟平扫CT值在病变肠壁、引流区淋巴结等略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平扫图像噪声低于真实平扫(P<0.05),信噪比高于常规平扫图像(P<0.05);两位医师对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双期虚拟平扫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平扫、双能量动脉期、双能量静脉期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3,P=0.374);与常规三期扫描相比,采用两期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减少约32.97%。结论:对于IBD,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可以在降低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损伤的同时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可作为IBD诊断的常用方法。
- 蓝星唐皓周帆周长圣黄伟
-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对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继发性失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时出现继发性失应答(SL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启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均采用VDZ治疗4次及以上,在(22±4)周时达到临床应答。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LR,将患者分为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SLR的影响因素。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持续临床应答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用药年龄为(43.8±15.5)岁;病程3.3(2.0,8.0)年;以E3全结肠型为主(62.5%);改良Mayo评分为7(6,8)分;启动VDZ时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者17例(42.5%),合并5-氨基水杨酸者35例(87.5%)。29例患者在(22±4)周时完成内镜评估,内镜缓解率为75.9%(22/29)。共有12例(30%)发生SLR,设为失应答组,余28例为持续应答组。启动用药后发生SLR的平均时间为(11.9±5.9)个月。29例完成内镜评估患者中,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22±4)周的内镜缓解率分别为42.9%(3/7)和86.4%(19/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P=0.03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2±4)周内镜缓解是避免SLR的独立保护因素(HR=2.71,95%CI:1.30~5.62,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2±4)周内镜未缓解者较缓解者更易出现SLR(OR=2.71,95%CI:1.30~5.62,P=0.042)。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的17例患者中,16例(94.1%)达到无激素缓解。12例失应答患者通过优化治疗和联用糖皮质激素后重获应答率为41.7%(5/12)。共8例(20%)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采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22±4)周时内镜缓解率越高,发生SLR的可能性越小。
- 谢颖周帆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 经胃联合经皮内镜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疗效分析
- 2022年
- 目的评价经胃联合经皮内镜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0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经胃联合经皮内镜治疗的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每例患者内镜腔内引流术(endoscopic transmural drainage,ETD)治疗(1.1±0.3)次。在ETD术中,9例患者置入双腔固定支架,2例患者置入金属覆膜支架,7例置入双猪尾塑料支架,1例仅置入鼻囊肿引流管。19例患者均在首次经皮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中置入12~14 F引流管进行引流,每人置管(1.8±1.2)根,其中3例患者后续更换为双套管持续引流,1例患者后续经皮置入金属覆膜支架进行引流。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为11例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4例革兰阳性球菌,1例革兰阳性杆菌,3例革兰阴性杆菌。19例患者中4例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每例患者清创(3.1±1.8)次,其中2例行经皮内镜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内镜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每例患者总操作(6.1±2.4)次。术后出现出血1例(5.3%),经内镜治疗后成功止血,无消化道瘘、穿孔、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血症,其余18例经治疗后IPN明显吸收。19例患者均未转为开腹手术。结论经胃联合经皮内镜治疗IPN安全有效。
- 张蒙周帆刘明东邹晓平韩光曙
- 关键词:经皮穿刺引流术
- 二氯乙酸二异丙胺对胆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 彭春艳丁希伟沈珊珊周帆邹晓平